後疫情時代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契機-「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側記-陳永松撰

 

 

 

後疫情時代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契機
(
「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側記
)

陳永松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原住民專班/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前言:

 

全球人類在過去兩年多來歷經近代少有的疫情生活,除了生活上的不便、也造成諸多產業的衝擊;大部分的行業皆因此而減少收入或因而蕭條,影響最大的應是旅遊業。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2020年1月發行的《世界旅遊業晴雨表》(UNWTO/World Tourism Barometer January 2020)指出,全球旅遊產業在2019年是連續第十年的成長,遊客量比2018年增加了4%,全球有15億國際觀光客,並預估2020年會有類似的增長。然而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肆虐,讓全世界措手不及、並陷入百業停頓狀態;其中旅遊業、航空客運業首受其害,影響可謂空前浩劫。

若進一步分析新冠疫情對觀光旅遊產業的「跨國旅遊」及「本土旅遊」兩個市場的影響,在跨國旅遊市場方面,伴隨新冠肺炎的盛行,各國紛紛於2020年2至3月之間開始實行邊境管制。這是產業遭受衝擊的主因。隨著跨國人流移動被迫停止,曾經佔據旅行社業者收入相當大比重的跨國旅遊業務停擺,航空業及郵輪業者也失去了客戶基礎,受創慘重。

另一方面,對於本土旅遊,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公衛危機,則是主要挑戰。在疫情爆發的初期,大部分民眾選擇避免出入群聚場所,為觀光遊憩區、飯店、百貨等傳統旅遊景點與相關業者,帶來顯著的衝擊。2021年5月的疫情,全國進入三級警戒,觀光旅遊相關產業進入停擺狀態。未來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逐步解封的過程中,更需考量因無法出國所引致的爆發性國內旅遊,造成許多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甚至引發眾多環保團體及學者專家對環境衝擊的疑慮。因此如何藉此機會提升國旅價值,創造兼具深度與精緻的旅遊體驗,成為新冠疫情影響下旅遊發展的重要議題。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EA)具有引領相關旅遊產業走出新冠疫情衝擊的思維與責任,因此即使在疫情間,仍匯聚協會的諸多資源、尤其各專業會員或理監事的人脈,在共識下用心促成舉辦此一深具意義的研討會。個人是TEA協會的理監事成員,分派任務是負責聯繫國外講者相關事宜,故也第一手獲得講者的資料,可先睹為快。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於2021年11月19-20日進行,針對目前台灣相關部會所推動之重要旅遊政策,提擬規劃:「新冠疫情下生態旅遊的契機」、「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及「亮點整備與產業再生」等四大項研討主題。除了邀請政府相關推動主管機關、國內外生態旅遊趨勢專家學者,及相關人士進行研討,期以帶動臺灣新冠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思維,提升國民旅遊價值及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創造臺灣的永續環境與地方共生發展。

籌辦會議概要

此次國際研討會的主辦單位,除了「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外,還有贊助會議經費的指導單位,如:農委會林務局、交通部觀光局、原住民族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等單位。在會議籌辦期,我們這些內部的國際委員會成員,數度開會討論邀請演講的人選;當然就將這些贊助單位,列為四大主題之一的主題演講人。國外講者,也以我們近來參與甚深、也與我們友好的「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AEN)的各理事成員為對象。邀請人選這方面,也感謝日本籍的AEN主席:高山勝(Masaru Takayama)先生提供意見。然而中間過程,也經歷些波折。因至少有兩位成員因個人忙碌,臨時打退堂鼓。還好AEN裡人才濟濟,在短時間之內也找到替代人選。

研討會針對國內與會者,也提供現場參與的機會。但為因應防疫,現場僅開放邀請貴賓參與,以人數50人為限;但此次仍因國內疫情不嚴重,而有放寬調整現場人數。當然也提供未能親臨現場者網路直播服務;僅須事先報名,於會議前以Email寄送連結網址及會議資料。且現場與網路直播,皆有同步口譯(中/英語)之服務。會議地點,則是在歷年來支持協會舉辦最多場次的林務局國際會議廳。在此也感謝其他與旅遊相關產業公部門的經費支持,並建議相關主題的演講者;提供甚多給同業觀摩與對應疫情的策略,也共同協力完成舉辦研討會的任務,並順帶在國際推銷台灣的生態旅遊。

 

 主題一之主持人郭育任理事長及演講者林華慶局長

 

 

會議重點摘錄

 

《美麗台灣》影片揭開研討會序幕

研討會在高空攝影師陳敏明攝製的影片《美麗台灣》中揭開序幕。接著有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藉由生態旅遊可以提振地方經濟、維護當地文化、凝聚社區意識。而這些願景,都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諸如:要消滅貧窮、開發永續的消費生產模式等高度一致。因此考量環境保育、產業發展永續,生態旅遊就是觀光產業中的最佳選擇。

交通部部長王國材致詞指出,因應臺灣生態環境多樣性的特質,國內旅遊持續加溫,推動生態旅遊正是時候。本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在開幕致詞中提及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舉世聞名,特殊的地理區位與生態景觀極具獨特性。對國內外遊客而言,推動生態旅遊是認識臺灣生態與深刻體驗臺灣文化的最佳方式。本次也邀請前述「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EN)」主席日本籍的高山勝(Masaru Takayama)線上發表祝賀詞,他之後也相挺參加第二天最後階段的綜合討論。

其他受邀的國外講者有斯里蘭卡旅遊服務業翹楚的斯里拉(Srilal Miththapala)、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創始理事東尼(Tony Charters)、菲律賓草根協會創辦人波波(NGO Grassroots Travel Joselito Costas (Boboi))、不丹永續旅遊協會創辦人卡馬博士(Karma Tshering)、歐盟亞洲旅遊綠化專案經理彼特(Peter Richards),以及印尼生態旅遊協會主席阿里(Ary Suhandi)等。即使面臨疫情,也透過現代科技,在線上與國內外參與者分享生態旅遊的國際發展趨勢,與當地成功案例。

個人因在第一個主題「新冠疫情下生態旅遊的契機」中,擔任三位演講者之後的主題討論引言人,故以下將針對首節三位講者、及另一位在第二節來自菲律賓講者波波(Boboi)的演講重點,摘錄於後供參。

國內產官學跨界積極推動深度生態旅遊

第一個主題:「新冠疫情下生態旅遊的契機」首由林務局局長林華慶開講。他說林務局轄下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3處平地森林園區、4個林業文化園區,及3條林業軌道設施;涵括生態、人文及在地文化底蘊特色,諸多均具有發展國際級森林生態旅遊兼具文化育樂場域之潛力。未來應與旅行業、旅館業、民宿業、交通運輸業,及NGO等簽訂策略聯盟契約,共同推展森林生態旅遊,提供深度森林生態體驗;結合場域特色與社區部落資源,發展觀星、賞螢、森林療癒等活動。並提供展售、展演、教育空間,活絡地方發展,開啟生態旅遊軸帶新格局。

而國內其他受邀講者的講題,亦精彩豐富。除如上述的官方代表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分享森活旅遊規劃與發展趨勢,還有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副處長巫月春,闡述推動綠生活與綠色旅遊政策施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黃妙修,說明阿里山林業鐵道的價值與前景;以及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馬惠達,分享生態旅遊的產官學跨界整合與實務推動。

 

 東北角風管處馬惠達處長

 

國內其他的民間專家或學者,則有銘傳大學林莉萍主任談旅遊減碳;里山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志遠,分享地方自主營運推動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羽林生態有限公司特聘研究員李嘉馨,說明社區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共生共榮等。

 

保護生物多樣性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

斯里蘭卡斯里拉(Srilal Miththapala)的講題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後疫情時代的旅遊」(Protecting Biodiversity – Post CoVid Tourism)。他介紹早期由大眾旅遊轉為負責任旅遊的出現背景,之後遵循永續消費的實踐理念,而發展成生態旅遊的歷史緣由。時至今日,生態旅遊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型式。雖然陸續對此類生態旅遊,創造了幾種不同的名稱(如負責任旅遊、永續旅遊、慢旅行…),有時也會令人困惑於這些名詞,但至少開發了一個較合理化的框架。

然後,他簡要評估了疫情大流行對旅遊業的影響。Covid-19疫情對一般人的正面影響,是對永續問題有了更多的認識;包括對子孫後代的責任,以及我們的行動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將朝向更永續性及環境友好的旅遊型式前進。至於對旅遊業的影響,可能的新趨勢是:將有更多具有生態意識的旅行者,不想去到那麼擁擠的目的地,盡量於淡季旅行,規劃不那麼擁擠的遠程逃生(人群較少)旅遊地,參加由少數成員組成的小旅行團體,尋找更多體驗式旅行,探索不那麼受歡迎的人跡罕至的景點,接觸自然及野生動物的戶外活動,思想與身體和靈魂的探索遊程,以及諸如冥想/瑜伽的心靈充電旅行等預期將大行其道。

 

生態旅遊為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業解方

受邀的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創始人之一的東尼(Tony Charters),講題是「給旅遊業在疫情後時代的十堂課」(Providing Lesson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se Post-pandemic Times)。他提供了10道解方或課題,給受疫情影響的旅遊業者。

 

第1課:大流行尚未結束

我們仍在與 COVID-19打交道,也未能確定未來幾年是否會出現新毒株或出現什麼新病毒。COVID-19的故事仍在展開,我們都記得去年2020年的這個時候,那時多數人認為 2021 年會恢復正常,但顯然我們錯了!

第2課:不確定性和額外的業務風險將繼續存在。

正如我們看到對其他行業的廣泛重大影響,諸如航空公司倒閉、員工大規模停工、旅遊業、活動、餐飲、藝術和許多其他行業的低迷。而且也無法說下一個更具毒性的 COVID-19毒株何時出現?故對總體行業的全面影響尚未顯現。這將會對保險、對大型活動基礎設施的未來投資、未來的航空機隊等產生什麼影響?

受 COVID-19負面影響的行業的業務風險,現已顯著增加。隨著企業尋求重建,並應對技能損失、機隊規模縮小、場所關閉和全球範圍內不完整的復甦所帶來的影響;且差旅成本,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高檔。

第3課:面對氣候變遷的緊急情況與疫情後的應對措施,帶來兩者間有更重大的加成挑戰。

然而這兩個全球性問題,幾乎常被混為一談,部分原因是2021年底在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會議。預期隨著疫情後的旅遊業復興,這兩個問題也將會被持續討論著。

許多人假設,由於對氣候變化的新認識,遊客將要求該行業採取更永續性的做法;尤其是航空業將備受關注。不幸的是,很多人也非常懷疑這些空中飛人是否會對環境予以真心關注?因全球只有 1% 的乘客願意多付碳稅(內含在機票價裡),以抵消他們的碳排放。航空業約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2.4%。然而,碳抵消只占機票的一小部分,通常約為 1-1.5%。

澳洲航空等一些航空公司,在這一領域非常積極。但即使向頻繁搭機的乘客提供有吸引力的飛行常客積分獎勵,其中大概也僅有10% 左右的乘客願意採用此獎勵措施。更悲觀的一點是,儘管承諾和相信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但現實是絕大多數遊客仍然以價格來考量購買機票,並且最後不準備來為永續發展支付更多費用。

對這個現實,有幾種可能的做法可參考之:
a.例如採用無需額外費用,即可實現永續成果的做法。如效法發展中國家仍使用的低技術人力。或在當地購買食品、建築材料、用品等。盡量使用當地產品,如石頭、木材、纖維,而不是進口材料和產品。對景觀則多使用在地的原生特有植物來進行低度維護。

b.另專注於建立社區對永續發展的承諾。因為在準備為永續發展而額外付費的行動與認知對永續發展概念的理念之間,存在知行是否合一的關聯。

c.徵收等同於永續發展稅的稅收和收費。然而,這些收取永續稅而支付環境稅的目的地相較與沒有收取此類稅收者是處於不利的競爭態勢。

第4課:多樣化的供應鏈(如以往僅做國外路線的旅行社也只好回頭做國內線),對旅遊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

這與流行病時代、地緣政治現實和經濟現實有關。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旅遊產品。與股票投資組合投資有關的古老格言,對旅遊業更適用;即投資於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或者換句話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可看到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的企業,在此波疫情下已被淘汰。另本地(國內)市場已被證明是許多旅遊業者的救星,它們可能無法提供原有的產值,但它們可及性高。而在國際市場關閉的時候,旅行者也別無選擇,只能尋求國內體驗。隨著世界經歷更多的不穩定,多元化的收入(註:如台灣賞鯨業者與溯溪或獨木舟業者策略聯盟推出戶外活動)對商業成功變得至關重要。

 與西澳首府伯斯遙相對的大鼠島(Rottnest Island)上的生態小屋(筆者2015年參加生態旅遊研討會入住)

第5課:在疫情大流行中倖存下來、但受到嚴重影響的旅遊企業,將尋求盡快恢復收入流以求生存。

大流行後,它們必須專注於重新聘用熟練的員工、培訓新員工、重建辦公場所、重建車隊(想想租車公司、航空公司等)。

疫情後這不是一個有利於商業模式高水準試驗、利潤分享、社區投資、永續發展倡議等的環境。雖然一些公司肯定會在追求積極的消費者情緒、以實現生態永續方面看到商機,但更多的公司將尋求較保守地純粹支持其財務永續性。因此,非常不切實際的一點是去相信疫情後將引發旅遊業的某種全面重啟或將大力反彈改變其開展業務的方式。

 澳洲白象海灘White Elephant Beach

第6課:由於 COVD-19 導致的旅遊業大幅下滑,藉此可幫助政府、企業和社區更好地了解旅遊業面對的高潮和低谷階段特色。

所謂高潮是旅遊業通過直接和間接就業,為社區帶來的巨大貢獻;具有促進跨文化理解和許多其他好處方面的作用。而低谷也已經顯現在過度旅遊盛行的地區。在這個低迷時期,社區已經能夠重新發現他們周圍環境的價值、及人群遊客減少帶來的影響。

全球旅行和旅遊理事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顯示,2019 年旅遊業佔全球GDP的10.45%。到2020年,這一比例已下降至5.5%,幾乎是前一年的一半。約有620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占旅遊勞動力總數的18.5%。如果沒有政府保留計劃,可預期減少的工作時間和自願停工或退休的數字會大得多。國內遊客消費下降了45%,而國際遊客消費下降了前所未有的69.4%。在可預見的未來,過度旅遊可能會經歷一些不同尋常的曲折。因為一些更早開放的地方,比其他較晚或未開放地方,將從而創造出可及性遊覽的新吸引力。

第7課:永遠不要忘記,全球旅行者將健康和安全視為旅行的首要關注點;沒有什麼能改變這一點,而COVID-19加強了這種關注。

因此,正如我們看到遊客在整個2020年和2021年期間,通過封閉的邊界和對與他人密切互動相關的擔憂下,不論是在自己國家的縣或州省內,將尋找更偏遠的地區以減少接觸。因此,我們將看到這種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下去。

一些遊客會更加漫不經心,但是會有相當一部分旅行者的旅行習慣,會非常保守(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將尋找離家較近的地區(國內旅行),避免大型團體(包括旅行團)和與COVID-19傳播相關的集中模式(例如大型郵輪),並避開COVID-19疫情傳播仍然很高的國家。

第8課:與上述第7課相關,旅行者現在更有可能在旅行前,對目的地及其旅遊服務進行額外研究。

如航空公司採取了哪些衛生措施來保護乘客健康?目的地的COVID-19檢測情況如何?目的地是否有高數量的COVID-19社區傳播?目的地有哪些健康和醫院服務,及其容量、聲譽和成本?被預訂的住宿房屋和旅遊業務的衛生習慣是什麼?對進入的每個國家/地區,適用哪些邊境管制和隔離措施?

而實際上,有一定比例的旅行者,會認為出國旅行風險太大,從而增強了對國內旅行的需求。

第9課:生態旅遊可剛好利用旅行者對大眾旅遊景點、大型旅遊團體、以及健康和衛生標準的擔憂,而得到青睞。

TripAdvisor、經合組織和許多其他機構的各種研究表明,旅行者對可持續發展有著更大的興趣和承諾,並渴望回歸自然。這種趨勢,在叢林徒步和露營等活動的成長案例中當然很明顯。

尚不清楚的是,一旦州際和國際邊界重新開放以及運輸選擇,特別是航空路線重新開放,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生態旅遊的運作方式,最常涉及較小的團體、更偏遠的地點,和對非以量而以質取勝的關注。此外,消費者對永續性的更大情緒投射(主要是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也推動了對生態旅遊、社區旅遊,以及慢食和健康旅遊等需求。

第10課:對疫情相關的技術、控制和限制,將繼續存在。

COVID 19對公民在他們自己的省縣(甚至社區)、州或國家內的流動,產生了重要的新規定。疫苗護照的出現與傳統護照、集中的疫苗接種健康記錄、檢疫規則和許多其他控制措施相關聯,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成為旅行的永久特徵。在過去疫情蔓延的 18 個月裡,社區在相關技術方面的使用和能力,急劇擴大。到各場所掃描QR碼,現在幾乎是普遍的方式。

未來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新形式的認證、或現有認證的修訂版本適用於旅遊的各個面向,如交通、旅遊、景點、住宿和活動等。認證計畫將更多地關注健康、衛生、社會疏離和大流行的應對方案。

附帶一提是在我看過的幾個演講者裡,東尼應是最能對他的演講深入剖析的一位。而且他的錄影並未準備PPT或演講稿,直接面對鏡頭就侃侃而談了,很有演說家的架勢。他所認知的這10個關鍵教訓,確實是值得旅遊業思考如何度過 COVID-19衝擊的法寶。而我個人也認為他的評論,較其他人最近提出的許多評論更務實、而有見地。

 

 主題一之綜合討論筆者擔任引言人與兩位線上的國外講者互動

在此節三位講者之後的主題討論,個人在引言時以珍惜過去在無疫情時的20142016年,有兩次得緣隨「青芽兒」主編舒詩偉老師暢遊兩岸三地土食材之旅做開端。繼之以一年來即使在疫情期間,仍受邀參加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執行「農遊元素特色化及優化計畫」(簡稱農遊計畫)的經驗,向大家分享些心得。 

首先肯定本計畫替所有申請的農場盤點了自身的資源特色,為未來奠立了好的基礎。綜觀當年度入選的四家(二大二小)輔導農場各有特色,也期待入選的四家能發揮領頭羊角色,多予提攜後來者。 

如同之前曾論及各家農場除發揮旣有的特色,宜多連結在地社區的資源,以社區為基礎來發展CBT (community-based tourism)的社區旅遊。較小型農場,可多遵循CBT5C原則來發展體驗型的農場生態旅遊。尤其具在地及限額的特色服務,可讓農村在地生產的產品落實地產地消,進而活絡農村經濟。(:這部分就待第二天Peter Richards來給大家做更詳細的介紹。他也是我在今年疫情方興未艾時的5-6月間,參加線上課程「CBT訓練師培訓」時的主要講師)

( 5C:Consider考量合適性,Conceive設想各種可能,Craft適地適性設計,Connect連結各方資源,Conserve保有保育旣有資源)

 

他山之石的菲律賓經驗

在第二個主題:「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來自菲律賓「草根旅遊」(Grassroot Travel)創辦人:寇斯塔斯(Joselito R. Costas)(註:臉友皆用其在FB名「Boboi/波波」稱之,故以下也將以波波稱之)。他的講題是:「小而美:以社區為基礎的旅遊與當地永續發展目標的推廣」(Small is Beautiful: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Local SDGs)。他以實際案例說明生態旅遊如何在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上,創造多贏局面。

他指出:疫情幾乎使旅遊業停擺,航班取消、郵(遊)輪停駛、觀光人潮消失,業者收益大受影響之外,自然生態也受到不少衝擊。往好的方面想,是這些熱門景點附近的野生動物,終於可以回復自由身而優遊自在。但是在開發中國家,少了原來遊客與嚮導附帶的「監視」行為,反而使盜獵問題更加惡化。他說其中有來自南非的保育團體說明:自封城以來,幾乎每天都會收到犀牛盜獵的通報。另方面,觀光收益銳減,也使得政府的保育經費縮水,無法派更多人員巡山,而讓非法捕魚與伐林事件頻傳。

 

從髒到像「大馬桶」,到全球百大綠色景點的轉型之路

 

波波也介紹原是菲律賓最大海洋保護區:位於宿霧島西側的塔尼翁海峽(Tañon Strait)。海峽沿岸有不少漁村,其中包含阿洛金桑市(Aloguinsan)的伯爵村(Bojo)。儘管在2018年,此村獲選為當年全球綠色旅遊勝地百大名單之一的肯定,但卻是歷經烈火鳳凰的轉變。

 

他說剛開始進入社區時,伯爵村就已面對種種考驗。因這邊漁民仰賴當地自然資源維生,但資源量卻逐年下降。因此不僅會用下毒或炸魚的方式捕魚,砍伐紅樹林,也會將廢棄物排進河水中。未經管理的自然環境,很快就因村民的過度利用,而使得海洋遭受污染。村民曾向波波形容,這裡的環境髒到像是一個「大馬桶」。

 

2009年菲律賓觀光部(Department of Tourism)發起生態旅遊的號召。當地的阿洛金桑市政府就在此背景之下,在伯爵村展開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計畫;以保護河流與海岸生態系為目標,希望能吸引觀光客,並為當地居民賺取額外收入。這也是波波和他的團隊進入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契機。

 

 不丹的卡馬Karma & 菲律賓的波波Boboi在線上參與討論

 

 

生態旅遊規劃,先調查當地資源與社會需求

波波說,他們的專案規模不大,也沒有要解決什麼國家大事;只想為在地社區,規劃合適的生態旅遊計畫。即以:小規模、消耗最少資源,並尊重當地文化的方式運行,以確保社會與環境有因為生態旅遊而獲益。

他們利用現在台灣各縣市政府進行地方創生的模式,進行社區活化(註:個人在2021年有協助宜蘭兩個社區之類似計畫,故深有所感)。在進到社區的第一個月時,先著手進行生態與社會文化調查。在宿霧當地大學與NGO協助下,他們先評估了當地的動植物生態及物候(學),及當地人對這些資源的利用狀況。總共記錄到61種鳥、23種紅樹林(宿霧最多記錄到25種)、5種海洋哺乳動物與7種海草。隔年也做了珊瑚調查。

此外,他們也調查了當地文化傳統,如捕魚的儀式與傳統工藝等。並訪談社區居民,以了解哪些是較迫切的在地需求。之後再根據重要性與急迫性,為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排序。

幾週過後,波波的團隊開始召開數場社區會議,由在地領袖組成核心小組,以促使居民展開集體行動。波波斯也強調,他們所謂的在地領袖,並不是指掌握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在地菁英。但他們也有跟當地教堂與地主等多元利害關係人開會。

與居民開會討論需求之外,波波也開始組織培訓、工作坊等課程,讓居民認識周遭生態、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地方認同感,並提升技能。

波波說,當地人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願意接受保護環境的做法。原本參與人數將近200人,在這階段流失了將近一半的參與者。而留下來的居民經過培訓後,開始拆除河裡的陷阱、協助逮捕盜獵者與非法捕魚的漁民,成為打擊環境犯罪的一份子。

漫遊伯爵河 讓旅遊成為地方故事的轉譯者

2010年社區決定成立「阿洛金桑伯爵生態旅遊協會」(Bojo Aloguins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簡稱BAETAS)。一開始的核心會員只有52人,半數以上是家庭主婦和漁民,且大多家庭月收入低於3000披索(約為新台幣1645元)。因此他們的生態旅遊計畫,除了希望恢復原有生態之外,也希望能提升當地人收入,以改善生活品質。

為了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遊程,BAETAS成員也訪問當地耆老,試圖重新建構伯爵村的歷史。由於伯爵(Bojo)在葡萄牙語是岸邊貿易的意思,因此BAETAS成員推測,在西班牙統治時期,當地應是貿易盛行的地方。而這段歷史經過與在地耆老的訪談,也獲得證實。耆老告訴他們,這條河在早期曾是交易鹽巴與食物的地方。

因此BAETAS成員在組織成立數月後,決定融合伯爵河的歷史故事,開發出一套「漫遊伯爵河」(Bojo River Cruise)的遊程。波波說他們希望透過遊程,將地方的故事轉譯給遊客,並在過程中賦予地方意義。

 菲律賓伯爵河(Bojo River)

與當地人及地方政府共榮發展的伯爵計畫

當地居民在旅遊旺季時,也參與擔任嚮導、製作餐點與編織紀念品販售等工作,為家庭賺取額外收入,進而改善生活條件。

波波也分享伯爵村生態旅遊的幾項特色。首先他們設計的遊程,以體現當地文化為核心,從服裝、歌曲、儀式、食物到故事,都充分展現當地的文化傳統。再者他們也希望能消耗最少資源,例如為了減少用電,每天下午5點前結束營業,遊客中心也有部分採用太陽能發電。另外,BAETAS也在食材選用、交通運輸方式上,以碳足跡最小化為目標,以減少環境負荷,故訂下BAETAS每天接待的遊客上限為60人。

一開始遊客並不多,BAETAS也因此流失部分成員。但在經營一年多之後,遊客就開始變多了。十餘年後的現在,這個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成功地為BAETAS與當地居民賺取收入。2020年至2021年7月這段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時間,雖然遊客人數下降,但還是有8351名遊客參加伯爵河的生態旅遊。

 菲律賓伯爵河(Bojo River)

 菲律賓伯爵河(Bojo River)

而波波表示,而伯爵社區也創下將觀光收益分潤給地方政府的罕見案例。BAETAS應該是菲律賓唯一一個有將收入,分給地方政府的社區生態旅遊協會。BAETAS的收益有17%回饋給地方政府,而這些錢則會用在海洋保護區巡邏,及其他維護環境的計畫上。

BAETAS也另外設立環境專案基金,用來執行河道清理、清除棘冠海星、復育紅樹林與珊瑚礁生態系等保育工作。至於遊客給的小費,則會在每月例會上分給出席者,以此鼓勵成員參與會議。

波波說,BAETAS的生態旅遊成功地建立起環境、經濟與社會多贏的旅遊模式。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與當地人共榮發展。

想想在疫情仍不止的今日,旅遊業面臨重新整備再出發的挑戰。過去旅行團數十人出行、擠在熱門觀光景點的模式,可能不再符合疫後新常態的需求。相對的,人數少、精緻、地點偏遠的遊程,可能成為更多遊客的選擇,也是生態旅遊的機會。

 

 郭育任理事長主持最後的綜合座談

 

結語:疫情後台灣生態旅遊的機會與隱憂

 

慶幸年前國內疫情趨緩後,仍能舉辦此次國內的實體與線上研討會,也提供國內外的旅遊業者面對疫情時的因應策略。受邀的國際講者,也對此次研討會讚譽有加。例如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的Peter Richards就給予同場次的里山公司林志遠經理及屏科大陳美慧老師極佳的評價,而TEA也與有榮焉。另外配合三倍券的政策,也推出「農遊券」。在國人報復性旅遊下,地較廣、人較稀的農業旅遊與體驗,成為人們紓展身心、體驗台灣農業文化的踏青首選。遊客甚至比疫情之前還多!也讓國人更願意進入農村消費。而個人也略提及令人擔憂的,是疫情後的宜蘭農地或許會更零碎化。因為應有更多人會想在宜蘭鄉間蓋農舍,以備預防下一次的疫情大流行。值得相關單位預先因應。

 

 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主持以社區旅遊為主的生態旅遊議程

 

 

此次研討會雖然因疫情而無法有更多人、尤其國外講者,可實際參與的實體會議。但在多方籌備及國際演講者共襄盛舉的支持與分享經驗下,也算是成果豐碩。期許未來臺灣的生態旅遊,可以朝向深度化、知識化、生活化發展。以環境永續、經營永續為前提,發展農村深度體驗,讓環境衝擊最小化、商品內涵特色化,及經濟發展在地化。並透過深度解說服務,讓國內外遊客在體驗的過程,與土地、文化有更深度的連結及認同,也讓台灣成為真正的福爾摩沙生態之島。

 

 希望具有環保標章的旅行社皆能部分承作生態旅遊

 

會議相關資訊與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463919383694326&set=a.110746355678339 (Yung-song Chen)

https://m.facebook.com/831205056/posts/10165745389365057/?_rdr (Peter Richards)

靠生態旅遊挺過疫情 菲律賓小漁村揮別「大馬桶」轉型百大綠色景點 (環境資訊電子報)

「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 探看後疫情時代生態旅遊發展(林務局)

後疫情時代生態旅遊 林務局力推發展森林療癒 (中央社)

【報導】「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於11/20圓滿落幕(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本文出處:陳永松 2022。後疫情時代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契機-「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側記。青芽兒(2.0) 1:34-45。

延伸閱讀:

研討會論文集:https://reurl.cc/WXoa5O

中文錄影頻道:
第一天(11/19) https://youtu.be/QlbhsrJKSqw
第二天(11/20)上午 https://youtu.be/n6hl5dwS1WY
第二天(11/20)下午 https://youtu.be/N61ACuUHHQg

英文錄影頻道:
第一天(11/19) https://youtu.be/-90MJxzei6k
第二天(11/20)上午 https://youtu.be/a972a96Geiw
第二天(11/20)下午 https://youtu.be/L9rb7fnvjD4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旅遊地經營管理」、「環保旅宿」 、「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導覽解說」、「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社頂生態旅遊地特寫」、「頂笨仔生態旅遊地特寫」、「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解說員訓練」、「澳洲系列」、「一分鐘生態小電影」等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