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在生態保育與社區福祉,遊客對野生物除了欣賞,還要理解與愛護,也要有對環境友善及造福社區的作為,這樣才是基本的生態旅遊方式。而除了遊客的表現外,也得看產業鏈中的業者表現,生態旅遊地的社區業者,更是最重要的操作者,除了藉生態旅遊帶來經濟收益外,也是在地環境資源第一線的守護者,如果少了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守護,那樣的生態旅遊是不完善的。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於2012-2014年聘請生態旅遊專業輔導團隊(野FUN生態實業公司)培力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周邊的港口、鰲鼓、四股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當時就建立了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負有二項基本義務的制度,即每年無償巡守濕地(注意濕地環境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撿拾小垃圾、通報違法事件、通報傷鳥死鳥、通報緊急事件……)及監測生態旅遊資源,加上每年達成在職訓練的時數(2013-2015年是30小時,2016起改為15小時,2019年改為10小時,隨著專業程度愈好,在職訓練時數遞減),以及沒有違反解說服務相關管理規範,才能保有次年繼續擔任解說員的資格,這是目前我所知臺灣社區解說員最嚴格的退場機制

 


在地解說員在2012年經過將近一年的嚴格訓練與組織後,就在2012年底開始義務巡守濕地防止有人在「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盜漁及遊客不當行為。從2013年起則分組定期認真辛苦義務監測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指標物種(鳥、高頭蝠),一直到現在不間斷,已經10年了。濕地巡守時間由各個解說員隨性安排,以自己有空的時間才執行。濕地鳥類監測則分組輪流由原先的半個月一次自2021年起改為每月一次進行,每一組每季輪一次。雖然在地人監測調查物種的專業度與嚴謹度不若學術單位或專業生態團體的專家來得精確,但畢竟從一張白紙開始學習到現在可以全面監測主要物種,已經是非常不簡單的成長,對提供濕地管理單位有關生物資料作為經營管理決策參考也具貢獻,他們的學習精神與配合度絕對值得讚賞!  


這種在地解說員無償(沒有公部門經費提供便當與任何補貼)對環境守護與生態保育的辛勞奉獻,在台灣或全世界生態旅遊社區的經營參與上實在具有重大示範意義。我覺得社區發展所謂「生態旅遊」,若只是拿環境資源作為吸引遊客的賣點,卻沒有對環境付出些守護的心力,也沒對社區非業者、弱勢者給予公益回饋,這實在不能稱為「生態旅遊」。所以我也期盼並一直鼓勵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在地解說團隊持續堅持濕地環境巡守與資源監測義務,創造全世界生態旅遊社區貢獻生態保育的典範案例,也是濕地資源明智利用的好案例之一。 

   

 

除了在地人的表現,在專案計畫結束後沒有外來輔導團隊協助、沒有其他計畫經費支應給社區下,主管單位不離不棄的長期陪伴、督導也是地方能持續維持初衷很重要的因素。在之前2012至2014年的專業輔導團隊離場後(其實輔導團隊承諾地方只要不斷優異表現,就「終身保固」,持續關心與提供諮商),主管機關嘉義林區管理處在歷任(廖一光、黃妙修)、現任(張岱)處長支持下,至今仍指派專人負責在地生態旅遊團隊事務的聯繫協調及成員考核,並定期三個月召開一次「公眾論壇」(共識會議),由嘉義林管處各級長官主持,在下班後的晚間與在地居民直接溝通並議定相關制度,讓當年建立的各項執行與溝通機制可以延續至今不墜。

 

當然也要感謝2015年起台北市野鳥學會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旅客服務中心(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團隊接手協助巡守與生態旅遊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的相關行政工作,回收(催繳)資料、核對內容、登錄巡守及監測次數,篩選出有誤或是資料不清的資料,以及鍵入相關資料,並從2016年起接手資料統計分析工作(2015年資料仍由原輔導團隊統計分析)。  

 

在每三個月的公眾論壇(共識會議)都會由嘉義林管處提醒每個解說員已完成及欠缺的巡守及監測基本次數。每位解說員每年12月底前應接受嘉義林管處委託台北鳥會進行的在職訓練時數(2019年起減為10小時),濕地巡守及環境監測25次以上(環境監測至少8次,非候鳥季(3至9月)每月巡守至少1次,候鳥季(10至12月)每月巡守至少2次,解說服勤不得同時列為巡守或監測時間),始得保有次年度解說員資格。此外,為了保持高度服務品質,同一解說員不分年度被客訴2次以上成立,則立即解除該解說員資格

  

 

無論是2013年至2015年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陸曉筠老師與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許富雄老師大力協助統計分析,或旅客服務中心台北鳥會經營團隊接手此項工作,他們統計分析巡守與監測資料都是為了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的長遠發展,也是因為敬佩在地鄉親願意投注心力學習及實踐生態旅遊資源管理層面的理論與實務。大家同心協力,就是要讓鰲鼓濕地周邊社區的生態旅遊永續發展,在地居民的生計可以與濕地生態共存共榮。  

 

到鰲鼓濕地旅遊時,看景、賞鳥、吃海鮮、體驗休閒漁塭(唯一推薦方舟休閒漁塭)、看居民蔡金露早期農漁具草根博物館展示與解說,多在當地消費,購買當地農特產品,接受在地解說員的導覽服務、環境解說,增進當地人經濟收益與保育公益回饋金的累積,是對當地人保護環境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最好的鼓勵與支持。歡迎洽詢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窗口執行長蔡淑麗小姐0975-922678


 

 

底下是台北鳥會駐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旅客服務中心團隊整理並撰寫的「2021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歡迎參閱。

———————————————————————————————

前言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服務團隊是由鰲鼓濕地周邊社區(港口社區、鰲鼓社區、四股社區)的在地居民組成,經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近一年密集、嚴格的培訓之後,於2013年2月1日認證成立。解說員除了進行收費帶團賞鳥與賞景解說的服務外,更身負濕地巡守與環境資源監測基本義務:目前每位解說員每年12月底前應接受管理處複訓10小時以上,濕地巡守及環境資源監測25次以上,始得保有次年度解說員資格。

 

濕地巡守主要在注意濕地環境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如亂丟煙蒂與果皮紙屑、大聲喧鬧、干擾鳥類、進入水域…)、撿拾小型垃圾、通報違法捕魚及其他特殊事項(如水位過高、污染、防風林火災、死魚群、傷鳥、死鳥…)。巡守路線包含北堤防汛道路、西堤防汛道路、南堤防汛道路、東石農場北側及東石農場南側等五條巡守路線,解說員不定期自選樣線進行巡守。

 

環境資源監測的調查項目分為: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港口社區與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以及濕地鳥類調查。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由居住於鰲鼓社區的林韋秀、黃月英及黃錦麗解說員輪流負責調查。高頭蝠定點調查分別由港口社區的丁振管解說員,以及四股社區的蔡淑麗解說員進行調查。濕地鳥類調查則由全體解說員分組進行,各組別及名單依姓名筆畫順序分別為四股社區組的林建佑、陳文賢、蔡秋萍及蔡淑麗;港口社區組的丁振管、王美錦、柯孟稘、黃錦雲及鰲鼓社區組的林韋秀、黃月英、黃錦麗及蔡金露。台北鳥會駐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遊客中心——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團隊也同時進行觀海樓樣線鳥調,除濕地外,亦查看非濕地區域的鳥況(陸鳥)。此濕地巡守與各項生態監測資料的整合,不但有助於園區內生物資料的建置,更可精進解說內容、提升解說服務品質,並提供給園區管理單位在經營管理決策與做法上的參考。

 

以下內容為2021年之環境資源監測與濕地巡守結果及分析。

 

壹、 2021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統計分析 

家燕在全世界共有7個亞種,其中會出現在台灣的亞種有兩種,分別為白腹亞種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及紅腹亞種Hirundo rustica mandschurica)。前者腹部顏色較白,在台灣的數量也較多,且在北部有繁殖紀錄;後者腹部為淡紅褐色,在台灣的數量較少,主要為過境族群。此二亞種在鰲鼓村夜棲同一主要聚集地點,但在調查時解說員不進行亞種區分,而是將兩亞種的數量合併計算。

 

在台灣,家燕有著夏候鳥、冬候鳥及過境鳥三種遷留形態,從過往的監測統計可以得知,於鰲鼓社區群集夜棲的家燕主要以夏候鳥為主。受到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 6月份停止監測,另外部分月份亦減少監測頻度,故2021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點調查僅記錄51筆資料。調查記錄的時間自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由解說員於家燕夜間集中停棲在電線上休息時以計數器計算。

 

由圖一可知,鰲鼓社區今年1月初即記錄到500多隻的家燕,自1月至3月上旬,鰲鼓家燕的族群數量逐漸上升,並於3月15日家燕族群已突破千隻,並於3月18日調查到本年度第一個族群高峰(1,720隻),此後族群數量略有下降,但於4月至5月間仍維持在數百隻左右的族群量,其中6月份由於疫情嚴重,故該月份調查紀錄從缺。7月初開始,家燕數量急遽上升,於七月下旬再次破千,並於8月18日達到今年度族群最大數量(3,576隻)。此後,家燕族群數量開始向下遞減,但在9月21日前均維持千隻以上的水準,且在10月至12月之間,均有700至900隻左右的家燕數量被觀察到。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與2020年冬季11-12月均有調查到家燕族群,但關於鰲鼓地區是否已開始出現家燕的度冬族群,仍須仰賴長期觀察才能得知。整體而言,今年鰲鼓家燕的最大族群量與2015及2018年(3,100)相近,且較前兩年(1,960、1,950)的族群最大量為高。


 

分析過往調查資料(表一)可知,年度最大量由2013年至2021年分別為8,500、5,200、3,100、2,335、1,800、3,100、1,960、1,950、3576隻。在2020年之前,與數量較多的2013及2014年相較,家燕族群大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年度最大量於2021年重新上升,晉身為歷年紀錄中的第三名。

 

而在月份間的族群量變化上,因各年度調查頻度不同,因此採用平均數量來比較,除2015年與2018年受到颱風與熱帶低氣壓影響,導致家燕數量下降外,其他年度皆以8月份為最大平均值(圖二)。鰲鼓地區是家燕夏季繁殖的重要棲地,歷年皆有相當的族群量在此出現,由於2014年才開始使用計數器,由目前資料來看,家燕族群量由2013至2020年大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觀察2021年之族群量,已有明顯回升情形,但整體而言,仍須長期的監測方能呈現族群整體變化趨勢。

 

 

貳、 2021年港口與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分析

高頭蝠Scotophilus kuhlii)分別在港口村港口社區及鰲鼓村四股社區都有白天棲息處,解說員在黃昏時刻高頭蝠從日棲點樹梢葉叢間逐一飛出時,以兩支計數器計算,一支計算飛出量,一支計算臨時飛回量,將飛出量減去飛回量即為當日數量,調查時間為傍晚6點半至7點半左右,冬季日落較早,調查時間為傍晚5點半至6點半左右。以下分別分析兩社區2021年之調查資料。(2014-2021年之調查資料請參見表二及表三)

 

 

2021年5月19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全國進入三級警戒,暫停高頭蝠定點調查,直到7月16日疫情趨緩降為二級警戒後恢復正常調查,故本年度5月下旬至7月上旬無調查資料。2021年港口社區於4月份開始有紀錄,在7月16日記錄到本年度單次最大量383隻,5月後族群量開始穩定,但於8月2日因不明因素無觀測到高頭蝠族群,於9月份時記錄到本年度單月最大量,至此之後族群量開始向下遞減,於11月16日記錄到最後一筆紀錄資料,11月後便無調查到高頭蝠個體棲息。四股社區於4月份始有第一筆紀錄,5月份開始逐漸增加,疫情趨緩後7月26日恢復調查即記錄到本年度最大量2,488隻,至10月份下旬時族群量都維持2,000隻左右,11月底便無調查到高頭蝠個體(圖三)。

 

 

檢視資料較完整的2014至2020年,比較每月平均數量,各年間港口社區的高頭蝠皆以5至9月為出現高峰期,在族群量較多的2015至2019年,皆有明顯突出峰型,但在2020年高頭蝠紀錄單族群量相較往年下降非常多,故無明顯峰型。本年度雖因疫情影響,缺少部分高頭蝠調查資料,但仍可看出高峰出現於7月至9月後,且今年度與2020年度相比族群量略有提升,資料詳見圖四。

 

由四股社區歷年高頭蝠調查資料可發現,也以5至9月出現高峰期,雖本年度因疫情影響,缺少部分高峰期調查資料,亦可發現7月族群量皆高於9、10月份,檢視2020年與本年調查資料,四股社區高頭蝠族群量大幅上升,遠高於2014年至2019年(圖五)。

 

四股社區於2020年4月開始將高頭蝠棲所調查點分為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以下稱展示館)前華盛頓椰子樹、四股社區抽水站前方的蒲葵樹、展示館西側蒲葵樹群,2021年三處調查點的族群量變化詳見圖六。本年度展示館西側、抽水站前方高頭蝠族群量皆大於展示館前,可推測為展示館前華盛頓椰子樹高頭蝠移動至其他兩個棲所,導致族群量下降,但2021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資料數較少,故於其二處調查點彼此的消長關係仍須持續調查才能得知。

 

 

 

參、 2021年鰲鼓濕地鳥類調查統計分析

鰲鼓濕地鳥類調查方法,是調查人員沿著樣線以肉眼與望遠鏡計數所見之鳥種及數量。樣線共分為三條,分別為北、西、南堤水域樣線、鰲鼓農場水樣線及觀海樓樣線,其中北、西、南堤水域樣線及鰲鼓農場水樣線由鰲鼓濕地解說服務團隊調查。觀海樓樣線則由駐館團隊當日的觀海樓駐館人員調查(圖七)。

鰲鼓濕地解說服務團隊解說員分成四股社區組、港口社區組和鰲鼓社區三個組別,輪流進行每月一次的鳥類調查。2021年共進行了12次的鳥類調查(表四),其中六月份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取消;八月份則因路面淹水過高而取消北堤路段之調查。(一月份2次是包含1次全球黑面琵鷺普查)


 

 

2021年共記錄到28科81種鳥類,在數量上比起2020年記錄到的26科80種多了2科、1種鳥類。新增的科為樹鶯科及鶺鴒科,物種實際變動如下:

● 2020年有、但2021年無調查到之鳥種為: 唐白鷺、黑鳶、灰胸秧雞、紅胸濱鷸、黑腹濱鷸、黑尾鷗、灰背椋鳥、灰頭椋鳥、白腰文鳥、黑頭文鳥,共10種。

2020年無、但2021年有調查到之鳥種為:羅文鴨、紅頭潛鴨、小天鵝、緋秧雞、蒙古鴴、中杓鷸、翻石鷸、短翅樹鶯(日本樹鶯)、灰鶺鴒、白鶺鴒、樹鵲,共11種。

 

調查到的所有鳥種中,保育類物種有:一級保育類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白琵鷺、魚鷹、黑翅鳶、東方澤鵟、大冠鷲、小燕鷗、紅隼;三級保育類白腰杓鷸(大杓鷸)、紅尾伯勞。

 

一、 重點鳥種
針對鰲鼓濕地的重點鳥種:黑面琵鷺、埃及聖䴉、黑翅長腳鷸(高蹺鴴)、反嘴長腳鷸(反嘴鴴)、白腰杓鷸(大杓鷸)、鸕鷀、琵嘴鴨、赤頸鴨、尖尾鴨和鳳頭潛鴨進行數量分析,每種物種皆以各月份單次調查族群最大量作為比較基準(表五)。


 

族群量以琵嘴鴨的5,296隻最多、鸕鷀的4,642隻次之;分布月份最多的為黑翅長腳鷸和鸕鷀,其中鸕鷀為冬候鳥,推測應是受傷個體滯留於鰲鼓濕地,導致夏季有其觀測紀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地解說員黃月英於2021年9月15日巡守濕地時,拍攝到鸕鶿交配鏡頭,並在往後日子裡陸續觀察到3隻新生鸕鶿成長的過程,這是鸕鶿首次在臺灣繁殖的紀錄。
 

琵嘴鴨為鰲鼓濕地2021年度冬期間族群量最多之鳥種,但全年族群量則是以鸕鷀最高,約佔重點鳥種全年族群量的一半。

 

鰲鼓濕地的雁鴨科鳥類以琵嘴鴨、赤頸鴨、尖尾鴨及鳳頭潛鴨為主,此四種雁鴨科鳥類的數量佔重點族群40.3%。其中,又以琵嘴鴨的數量顯著高於其他物種(33.1%),但其族群波動趨勢仍與赤頸鴨、尖尾鴨及鳳頭潛鴨相似(圖八)。

 

 

長腳鹬科的黑翅長腳鷸為全年皆可見之鳥類,2021年6月及8月因疫情與路面淹水之故無調查資料,其餘月份皆可見到;而冬候鳥反嘴長腳鷸觀測到的月份為2021年的1至5月及12月(圖九)。


 

鹬科的白腰杓鷸為冬候鳥,覓食地點為灘地或沙灘,在鰲鼓濕地主要於三號賞鳥亭與觀海樓之間的水域棲息。2021年調查僅2月、4月、9月、10月及12月觀察到(圖十),與往年候鳥季皆可觀察到有所不同。


 

䴉科的重點鳥種分別為一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與外來入侵種的埃及聖䴉。鰲鼓濕地每年冬季皆有穩定的黑面琵鷺族群來此度冬,2021年於1至5月及11至12月調查到黑面琵鷺(圖十一),最大值為11月的353隻,為歷年紀錄最高(圖十二)。


 

埃及聖䴉為台灣目前嚴重的外來入侵種, 2021年各月族群波動與往年類似,但全年加總(79隻)與2019年(498隻)、2020年(198隻)相比是明顯降低(圖十三),推測與林務局在2021年積極進行移除作業有關。

 

 

二、 綜合比較所有記錄到的鳥種

每種鳥種取月單次調查族群最大量作為代表。依鳥種習性區分為游禽、涉禽及林禽三大類:游禽指腳上有蹼的善泳鳥類,如雁形目、潛鳥目、鸊鷉目、鸌形目及鷗科;涉禽指長腳的涉水鳥類,如鴴形目(鷗科除外)、鸛形目、鵜形目及鶴形目鳥類;林禽則泛指其他鳥類。

 

游禽共4科20種,其中包含保育等級II的小燕鷗(表六)。

 

游禽當中族群量前五名依序排列為:琵嘴鴨5,296隻佔46%、鸕鷀4,642隻佔40%、赤頸鴨518隻佔5%、尖尾鴨258隻佔2%、鳳頭潛鴨227隻佔2%,此五種鳥類數量佔所有游禽族群量的95%(圖十四)。

 

 

對照2018-2021年調查資料,發現游禽前五名鳥種及數量有些微更動(圖十五)。

 

 

涉禽共有631種,其中保育類有3種(表七),分別為一級保育類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白琵鷺;三級保育類白腰杓鷸。

 

涉禽中族群量前五名依序為:大白鷺700隻佔22%、小青足鷸380隻佔12%、黑面琵鷺353隻佔11%、小白鷺311隻佔10%及黑翅長腳鷸212隻佔7%。此五種鳥類數量佔所有涉禽族群量的63%(圖十六)。

 

 

 

2018-2021年的調查資料相比,涉禽前五名的鳥種與數量皆有所異動(圖十七)。

 

 

林禽共有18科30種,其中保育類有6種(表八),分別為二級保育類的魚鷹、黑翅鳶、東方澤鵟、大冠鷲、紅隼;三級保育類的紅尾伯勞。

林禽中族群量前五名依序排列為:紅鳩392隻佔35%、麻雀197隻佔18%、白尾八哥87隻佔8%、家八哥71隻佔6%、珠頸斑鳩57隻5%。此五種鳥類數量佔所有林禽族群量的72%(圖十八)。

 

 

與2018-2021年調查資料相比,林禽前五名的鳥種與數量皆有所異動(圖十九)。

 

 

以鳥種多樣性來看,涉禽和林禽分別各31種及30種,最少的為游禽20種。

 

 

肆、 2021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巡守紀錄統計分析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自2012年開始進行園區之無償巡守,巡守主要內容有注意濕地環境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撿拾小垃圾、通報違法捕魚、通報特殊事件,以及拍攝濕地生態與景觀影像等。2021年全年巡守共304筆有效紀錄,巡守路線分為五段,包含南堤防汛道路、西堤防汛道路、北堤防汛道路、東石農場北側(觀海樓側)和東石農場南側(滯洪池側)。從統計可看出解說員以防汛道路為主要巡守路線,可能因為這是導覽解說必經路線,其中又以南堤防汛道路巡守次數最多,共283筆(約34.85%),西堤防汛道路巡守次數273筆居次(約33.62%),其餘分別為北堤防汛道路244筆(約30.05%)、東石農場北側2筆(約0.25%)與東石農場南側10筆(約1.23%),詳見表九與圖二十。


 

與歷年比較起來,因疫情關係,2021年為巡守次數最少的一年,詳見圖二十一。


 

整體而言,解說員進行濕地巡守選擇的路線,多以複合式的路線為主,較少選擇單一路線進行,其中又以遊客出入最頻繁的全程防汛道路(即南堤、西堤和北堤)的 237次為最多(約78.22%),詳見表十與圖二十二。

 


巡守員於巡查時記錄現場看到之狀況,記錄型態分為九種,分別為無狀況、有人下網捕魚、有人釣魚、有小垃圾(瓶罐、紙屑、菸蒂、菸盒等)、有多種垃圾、有鳥網及陷阱、賞鳥干擾(如丟石、放炮、威嚇等)、盜採植物及其他。2021年巡守之現場以無狀況79.61%(242筆)佔最多(表十一、圖二十三)。其他狀況共14筆記錄,主要內容有漁網(2筆)、環境髒亂(共2筆)、車輛相關問題(3筆)以及鳥類受傷(2筆)、鳥類騷擾事件(1筆),今年較為特殊事件為路面積水嚴重無法行進(3筆)(圖二十四)。除了勘查濕地狀況外,解說員也於巡守同時記錄當下環境狀況或野生動物生態。

 

巡守員須同時記錄現場有狀況時的處理情形,記錄型態分為七種,分別為無須處理、勸導有接受、勸導不聽但未通知農場辦公室、勸導不聽但通知農場辦公室處理、撿拾垃圾、拆除及其他。在有處理之紀錄中(共94次),大多為撿拾垃圾與勸導有接受,可能與濕地巡守路線有小型垃圾有關(表十二、圖二十五)。

 

延伸閱讀

生態旅遊的外在與內涵

怎樣的遊程可以稱為生態旅遊遊程

2023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20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9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8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7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6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3-2015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而進行資源監測的典型案例—2014鰲鼓濕地巡守與指標物種監測分析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而進行資源監測的典型案例—2014鰲鼓社區家燕監測調查統計(影片與相片)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影片)-第1網頁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影片)-第2網頁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影片)-第3網頁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影片)-第4網頁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影片)-第5網頁

改變,從生態旅遊培力開始—鰲鼓濕地鄉親成長與改變的告白

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推展輔導計畫的執行成效

2014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滿意度調查分析

2013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滿意度調查結果

2014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產值統計

201302~201402鰲鼓濕地生態旅遊產值統計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單一窗口策略聯盟成立

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單一服務窗口與回饋環境公益機制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幫四股社區建置「四股好蝠氣」網站

本部落格「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生態保育」、「導覽解說」、「旅遊地經營管理」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