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2014鰲鼓濕地解說員團體照-20140820-賴鵬智攝-3-橫幅-縮-後製.jpg - 日誌用相簿

 

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輔導陪伴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周邊社區解說員,每週一組認真辛苦義務監測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指標物種已經過了3年,義務巡守濕地防止盜魚則由2012年就開始,2012至2014年因為有專案輔導團隊(野FUN生態實業公司)處理所有事務,因此巡守與監測都有詳細分析報告(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許富雄老師與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陸曉筠老師大力指導與協助),但2015年5月輔導團隊結束3年專案撤離,轉為幕後顧問諮詢,巡守與監測的輔導轉由遊客中心台北鳥會經營團隊幫忙​收集2015年資料,但因人少事繁沒時間撰寫詳盡的報告,無法讓投注心力的解說員(以及外界)方便瞭解巡守與監測結果及其意義,並由巡守與監測結果知道如何強化鰲鼓濕地生態資源的保育與教育,這是生態旅遊地經營管理上很重要的課題,若這缺憾無法彌補,擔心最終會導致在地解說員對巡守與監測失去熱情與責任感,前功盡棄。

中山大學陸曉筠老師得知這狀況後,願意從現在開始每年義務協助鰲鼓濕地巡守與監測資料的統計分析與撰寫報告,並且逐年比較監測結果,這樣在地解說員無償的辛勞貢獻將更有長期性、科學性的統計意義,在台灣或全世界生態旅遊社區的經營參與上實在具有重大價值,所以我也期盼在地解說團隊堅持濕地資源巡守與監測義務,創造世界典範。

當然也要感謝遊客中心台北鳥會團隊在合約外願意繼續義務協助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的行政工作,包括提醒解說員監測時間、回收(催繳)資料、與繳交者核對調查表內容、登錄巡守及監測次數,以及鍵入巡守與監測調查資料,篩選出有誤或是資料不清的資料,這樣才能讓陸老師毋須煩惱原始資料紛雜的問題,而能直接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遊客中心經營團隊在每三個月的公眾論壇都會協助提醒每個解說員已完成及欠缺的巡守及監測基本次數。每位解說員每年12月底前應接受嘉義林管處在職訓練15小時以上,無償濕地巡守及環境監測36次以上(環境監測至少8次,解說服勤不得同時列為巡守或監測時間),始得保有次年度解說員資格。另外,為了保持高度服務品質,如有同一解說員不分年度被客訴2次以上成立,則立即解除該解說員資格。

無論是陸老師或遊客中心台北鳥會經營團隊,他們的義務幫忙都是為了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的長遠發展,也是因為敬佩在地鄉親願意投注心力學習及實踐生態旅遊資源管理層面的理論與實務,大家同心協力,就是要讓鰲鼓濕地周邊社區的生態旅遊永續發展,在地居民的生計可以與濕地生態共存共榮。

附件是陸老師團隊在4月份接手處理後,整理並撰寫的「2013-2015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歡迎參閱。

到鰲鼓濕地旅遊時,多在當地消費,購買當地農特產品,接受在地解說員的導覽服務,增加當地人經濟收益與保育公益回饋金的累積,是對當地人發展生態旅遊最好的鼓勵。(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窗口0975-922678

 

2013-2015年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負有二項基本的義務,即每年無償濕地巡守(注意濕地環境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撿拾小垃圾、通報違法捕魚)及環境監測,加上每年達成在職訓練的時數,才能保有次年繼續擔任解說員的資格。這項制度從201321日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認證的解說團隊成立後就開始實施,因此濕地巡守與指標物種監測已經進行3年(其中「鳥類穿越線調查」則是從2014年開始),主要分為四項調查,包括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港口與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濕地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監測指標鳥種為黑面琵鷺、埃及聖䴉、反嘴長腳鷸、長腳鷸、鸕鶿、琵嘴鴨、赤頸鴨、2015年增加白腰杓鷸(大杓鷸))、園區鳥類穿越線調查2015監測調查期程從20151月至12月,屬不定期的紀錄。以下分析2015年指標物種監測與濕地巡守結果,並比較前兩年之監測分析資料。

1. 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統計分析

家燕在台灣是普遍的夏候鳥、冬候鳥及過境鳥,三種徙留形態都有,從監測統計得知在鰲鼓社區群集夜棲的家燕應以夏候鳥為主。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點調查共記錄130筆資料,調查記錄的時間從20151月到20161月,於家燕停棲在電線上休息時以計數器計算。34日開始記錄到第一筆資料,3月及4月的家燕數量還不算多,到了5月底6月初的時候,家燕數量開始大量增加,進入暑假時家燕的數量已經急速攀升,並在99日記錄到最多家燕,數量達3,100隻,比起2014年的最大量5,200隻和2013年的最大量8,500隻相差甚遠。隨著夏季結束,家燕的數量也跟著減少,逐漸離開鰲鼓社區,但在11月及12月仍有記錄到家燕夜棲的數量。20157月跟9月分別有蘇迪勒颱風跟杜鵑颱風侵襲台灣,颱風侵襲前,所觀測到的數量也明顯減少許多,87日蘇迪勒颱風,家燕數量降至130隻,颱風過後隔日恢復1,200隻。

與前兩年數據比較,可見七至九月為家燕夜棲鰲鼓的最大尖峰期,表1為三年之比較,因每年各月之觀測次數不一,比較總和數據會因觀測數量有差,較不具解釋意義,初步分析各月平均每次觀測到之數量,由於2014年才開始使用計數器,數量的變化需要長期的監測才具解釋之意義,但夏季之鰲鼓可作為家燕長期觀察監測之棲地。

1  2013-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統計(按月)

表1 民2013-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統計.jpg - 日誌用相簿

 

圖1  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紀錄.jpg - 日誌用相簿

1  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紀錄(按日)

 

圖2  2013-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分析.jpg - 日誌用相簿

2  2013-2015年鰲鼓社區家燕夜棲定點調查分析(按月)

 

2. 2015年港口與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分析  

高頭蝠分別在港口村港口社區及鰲鼓村四股社區都有白天棲息處,解說員在黃昏時刻高頭蝠從棲息的華盛頓椰子樹梢葉叢間逐一飛出時,以二支計數器計算,一支計算飛出量,一支計算臨時飛回量,飛出量減去飛回量即為當日數量,調查時間為傍晚6點半至7點半左右,冬季日落較早,調查時間為傍晚5點半至6點半左右。以下分別分析兩社區2015年之調查資料,並與前兩年之資料比較分析,因高頭蝠為2013年夏季開始監測,2013年僅涵7月至12月半年之資料,2014-2015年之調查為全年度資料。

港口社區2015年記錄到的高頭蝠數量明顯比去年的多,1月份開始便有紀錄,5月開始數量增加,7月到8月初達到高峰,並在715日記錄到這三年來的最高記錄1,811隻,87日蘇迪勒颱風,810日紀錄死亡78隻,8月中數量開始劇減,即使2015年也是有兩個颱風侵襲過臺灣,但數量減少的幅度也沒有去年那麼的多,另記錄高頭蝠於10月移至原觀測點屋後華盛頓椰子298隻。

 表2 港口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

表2 港口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jpg - 日誌用相簿

圖3  港口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紀錄表.jpg - 日誌用相簿

港口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紀錄表(按日)

 

     四鼓社區2015年之高頭蝠於2月便有記錄,5月開始數量遽增,78月達高峰,最高量為717日之觀測值1,662隻,至9月中開始數量下降,蘇迪勒颱風過境日並未出巢,颱風次日數量並未減少,也並無死傷之紀錄,由於去年 (2014) 四股社區高頭蝠調查次數有點不足,與去年資料稍微比較,高頭蝠的數量明顯比去年多出很多。

3 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

表3 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統計.jpg - 日誌用相簿

 

圖4  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紀錄表.jpg - 日誌用相簿

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紀錄表(按日)

     與前兩年數據比較,不論是港口社區或四股社區,七至八月均為高頭蝠活動觀察之尖峰期,表4為三年之比較,但因前兩年才開始建立相關之監測制度,監測之時間及次數較為不足,仍需長期的監測才具數據解釋之意義,初步分析各月平均每次觀測之數量,仍可看出夏季鰲鼓可作為高頭蝠長期觀察監測之棲地,並搭配家燕夜棲之觀測,增加夏季鰲鼓生態旅遊之觀察項目。

 表4  2013-2015年港口及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分析 表4  2013-2015年港口及四股社區高頭蝠定點調查分析.jpg - 日誌用相簿

 

3. 2015年鰲鼓濕地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統計分析

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由鰲鼓濕地解說員針對指標鳥種調查,調查路線主要為導覽賞鳥時的主要觀察區域,分為A (南堤水域)B (西堤南半邊水域) C (西堤北半邊水域) 三區,調查的鳥種為黑面琵鷺、埃及聖䴉、反嘴長腳鷸 (反嘴鴴)、黑翅長腳鷸 (高蹺鴴)、白腰杓鹬 (大杓鹬)、鸕鶿、琵嘴鴨和赤頸鴨,2015年監測調查期程為13日至1227日。統計發現,一整年在A區最常出現的鳥類是琵嘴鴨,而幾乎沒有出現在A區的則是白腰杓鷸,1月及2月均在A區記錄到白琵鷺出現;B區以琵嘴鴨和鸕鶿居多,而較少出現的是白腰杓鷸,11月分別在A區及B區觀察到東方白鸛出現;在C區出現數量較多的為琵嘴鴨和鸕鶿。在這三區裡出現數量最多的鳥種以琵嘴鴨為主,與去年的資料相同,今年的資料顯示在五月到九月這段時間依舊是鰲鼓濕地鳥況較差的期間,但在A區五月的時候還能觀察到包含黑面琵鷺在內的五種鳥類。

52015年鳥類群集調查之成果,由於每個月的調查次數不一,如12月份僅有三筆觀測之資料,其他月份均為4-5筆資料,12月份之總觀測值為三筆數據之累加,數值較低並不代表鳥況不佳,分析以當月平均每次觀測之數量為依據,12月份仍為2015年觀測量次高之月份。

圖5  2015年各區核心鳥種平均每次觀測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5  2015年各區核心鳥種平均每次觀測數量(按月)

5  2015年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統計分析

表5  2015年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統計分析.jpg - 日誌用相簿

 

6  2013-2015年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統計分析

表6  2013-2015年鳥類群集計數調查統計分析.jpg - 日誌用相簿

1: 2013-2014 年紀錄之核心鳥種為黑面琵鷺、埃及聖䴉、反嘴長腳鷸、黑翅長腳鷸、鸕鶿、琵嘴鴨、赤頸鴨七種,2015年多一種白腰杓鷸。

2: 20141月、2月、12月因為均只有一筆觀測值,所以總和平均與當月最大觀測值相同。

 

     以下為各核心鳥種2015年於各區觀測之分析數據,黑面琵鷺在年初多分布在A區,於年底在B區觀測較多,高峰期12月份平均每次可觀測到129隻,最高紀錄在1227日於B區觀測到165隻黑面琵鷺,數量均較前兩年多,且1月及2月均在A區記錄到白琵鷺出現。埃及聖䴉多分佈於BC兩區,11月份之觀測數量較高 (76/),較103年同月數量高 (36/),但較2013年同月數量低 (83/),且就觀測數據2013年埃及聖䴉多分佈於AB兩區。

圖6  2015年黑面琵鷺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圖6  2015年黑面琵鷺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圖7  2015年埃及聖䴉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圖7  2015年埃及聖䴉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反嘴長腳鷸 (反嘴鴴) 1-3月多在AB兩區,二月為觀測最大值,且大多在A區觀測到,5月大部分則在C區觀測到,6-9月均無反嘴鴴之紀錄,12月開始數量增加,今年2月觀測之平均最大值 (100/) 均較前兩年低,2014年之平均最大值同樣為2 (200/),平均分佈於AB兩區,2013年前半年無觀測資料,平均最大值為12 (153/),僅於A區觀測到。黑翅長腳鷸 (高蹺鴴) 為全年均有觀測資料,3-5月為觀測數量較多,且多分佈於AB兩區,今年平均每次可觀測最大值為4 (169/),較2014年低,2014年最大值同樣在4 (241/),多分佈於AB兩區,2013年前半年無觀測資料,觀測最大值在10(86/),分佈於C兩區。

 圖8  2015年反嘴長腳鷸 (反嘴鴴) 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圖8  2015年反嘴長腳鷸 (反嘴鴴) 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圖9  2015年黑翅長腳鷸 (高蹺鴴) 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圖9  2015年黑翅長腳鷸 (高蹺鴴) 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琵嘴鴨為觀測數量較高之鳥種,20151-3 (2014年尚未離開之琵嘴鴨) 多集中在A區,4月份開始離開鰲鼓,5-8月均未有觀測紀錄,9月開始出現琵嘴鴨,11月達高峰 (2,362/),且多分佈於B區,今年觀測之琵嘴鴨數量與103年差異不大,2014年觀測之最高值同樣在11 (2,342/),多分佈於A區,2013年無前半年資料,觀測之最高值在11 (3,364/),多分佈於B區。赤頸鴨觀測之分佈與琵嘴鴨相似,觀測資料集中於1-4月及10-12月,1-4月多集中於A區,10-12月分佈於ABC三區均有,觀測之最高值在11 (134/),相較於前兩年同月份之數據均較低 (103446/次,2013353/)2014年觀測之最高值在2 (1,090/),分佈於BC兩區,2013年無前半年資料,觀測之最高值在11 (353/),多分佈於B區。

 圖10  2015年琵嘴鴨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10  2015年琵嘴鴨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圖11  2015年赤頸鴨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11  2015年赤頸鴨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鸕鶿的觀測值分佈於1-3月及10-12月,10-12月為最主要之觀測季節,最大值發生於11 (1,547/),主要分佈於C區,其他兩區也有觀測數值,2014年觀測鸕鶿之最大值同樣在11 (2,554/),主要分佈於A區,2013年觀測鸕鶿之最大值在12 (1,645/),主要分佈於B區。白腰杓鷸 (大杓鷸) 2015年度新增加之核心觀測物種,2013-2014年均未監測此一鳥種,大杓鷸主要觀測季節為1-3月與10-12月,6-9月均無觀測數據,主要分佈區域於C區,2015年觀測到最大值為1 (41/)

圖12  2015年鸕鶿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12  2015年鸕鶿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圖13  2015年白腰杓鷸 (大杓鷸) 於各區之數量.jpg - 日誌用相簿

13  2015年白腰杓鷸 (大杓鷸) 於各區之數量(按月)

4. 2015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鳥類穿越線調查統計分析

      2014年起,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接受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許富雄教授指導,練習操作鳥類穿越線調查。16位解說員分成四組進行二條穿越線 (AT2CT2) 調查,每條路線長500 公尺。調查時在穿越線以穩定的速度行走觀察,並利用雙筒望遠鏡來偵測穿越線兩側50公尺半徑內、外的鳥種與數量,50 公尺半徑係以穿越線左右兩側50 公尺為界,而非觀察者與鳥類的直線距離。為避免重複計數發覺的鳥類,調查時儘量以位於觀察者前方之穿越線兩側的鳥類來記錄。記錄區分為目視、鳴唱與飛越等3項。而飛越未停棲於樣區內的鳥種,除於空中覓食的燕科鳥類與在空中盤旋的猛禽外,均不列入紀錄。

圖14  AT2樣線在鰲鼓農場私人魚塭區產業道路.jpg - 日誌用相簿14  AT2樣線在鰲鼓農場私人魚塭區產業道路 (其餘樣區為嘉義大學監測點)

 

圖15  CT2樣線在溪子下農場嘉8公路.jpg - 日誌用相簿15  CT2樣線在溪子下農場嘉8公路 (其餘樣區為嘉義大學監測點)

 

    由2015的數據分析,AT2觀察到的鳥種數及隻次均較CT2高,除10月份CT2的種數較多及712月的隻次較高,712CT2的隻次較高多為麻雀 (均占當月觀察值一半以上)2014年同樣在AT2觀察到較高之鳥種數及隻次,今年較去年觀察之鳥種數及隻次均較去年高,由於穿越線調查於2014年開始,今年可能因為較為熟悉觀測方式所以數量較高,需要長期數據分析。

 圖16  2015年AT2與CT2各月鳥種數及隻次比較.jpg - 日誌用相簿16  2015AT2CT2各月鳥種數及隻次比較

 

 圖17  2015年與2014年AT2與CT2鳥種數及隻次比較.jpg - 日誌用相簿17  2015年與2014AT2CT2鳥種數及隻次比較

 

     在AT2穿越線觀察到的鳥種多 (AT253種,CT235)CT2觀察到隻鳥種除小環頸鴴、灰面鵟鷹、松雀鷹三者,其餘均出現於AT2中。AT2數量高之鳥種較多、豐富度較高,AT2數量高之鳥種較少,其中麻雀及紅鳩佔大多數之觀察值。 

 圖18  2015年AT2穿越線觀察鳥種分佈.jpg - 日誌用相簿

 圖18  2015AT2穿越線觀察鳥種分佈

  

圖19  2015年CT2穿越線觀察鳥種分佈.jpg - 日誌用相簿

 圖19  2015CT2穿越線觀察鳥種分佈

  

2012-2015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巡守紀錄分析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自2012年開始進行園區之巡守,巡守主要內容有注意濕地環境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撿拾小垃圾、通報違法捕魚以及拍攝濕地生態與景觀影像等。2015年巡守紀錄自11日起至1231日止共649筆有效紀錄,巡守路線分為五段,包含南堤防汛道路、西堤防汛道路、北堤防汛道路、東石農場北側(觀海樓側)和東石農場南側(滯洪池側),從統計可看出解說員以防汛道路為主要巡守路線,因為這是導覽解說必經路線。其中以南堤防汛道路巡守次數最多共555筆,西堤防汛道路巡守次數489筆居次,與前三年路線分佈沒有太大差異,但今年只停留在東石農場南側 (滯洪池測) 之比例較往年低,大部分是沿著防汛道路繞一圈 (包含北、西及南堤) 巡守,而非只巡守單一堤防區域。

1  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統計表 

表1  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統計表.jpg - 日誌用相簿

 圖1  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分析圖.jpg - 日誌用相簿

 圖1  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分析圖  

 

圖2  2012-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比較.jpg - 日誌用相簿

 圖2  2012-2015年巡守經過路線比較

    

    巡守員於巡查時將現場發生之狀況做紀錄,紀錄型態分為九種,分別為無狀況、有人下網捕魚、有人釣魚、有小垃圾 (瓶罐、紙屑、菸蒂、菸盒等)、有多種垃圾、有鳥網及陷阱、賞鳥干擾 (如丟石、放炮、威嚇等) 、盜採植物及其他。2015年巡守之現場以無狀況77 % (501) 佔最多,有狀況中以垃圾最多,今年雖然也有發現下網捕魚及釣魚情形,但明顯較往年之數量低,希望長期巡守及勸導發揮功效。今年巡守紀錄之其他狀況包括野狗、濕地水質水量等情形,其中有數筆提到有民眾騎機車進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的狀況,後續需長期監測是否有類似情形再出現。巡守員於巡查時同時注意濕地之生態,除定期監測記錄指標鳥種外,巡守員也同時關注特殊之鳥況,如1119-27日密切關注東方白鸛之出現位置、122日鵜鶘在鰲鼓濕地之停留情形、12月尋找觀察嘴被漁網纏住之黑面琵鷺、記錄具腳環的黑面琵鷺、高蹺鴴築巢孵育的情形等,可見鰲鼓濕地巡守員越具成熟之巡守能力。

 表2  2015年巡守狀況統計表 

表2  2015年巡守狀況統計表.jpg - 日誌用相簿

 圖3  2015年巡守狀況分析圖.jpg - 日誌用相簿

 圖3  2015年巡守狀況分析圖

 

 圖4  2012-2015年巡守狀況比較.jpg - 日誌用相簿

 圖4  2012-2015年巡守狀況比較

 

    巡守員同時需記錄現場處理情形,記錄型態分為七種,分別為無狀況、勸導有接受、勸導不聽但未通知農場辦公室、勸導不聽但通知農場辦公室處理、撿拾垃圾、拆除及其他。在有狀況之紀錄中,共有94筆表示狀況處理為撿拾垃圾,18筆為勸導有接受,相較前幾年處理情形,今年如有勸導不聽者,則會通報農場辦公室或警方處理,今年就有兩筆通知農場辦公室,可見巡守員在勸導無效時,已建立良好的通報習慣。 

3  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統計表  

表3  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統計表.jpg - 日誌用相簿

圖5  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分析圖.jpg - 日誌用相簿
5  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分析圖

 

圖6  2012-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比較.jpg - 日誌用相簿

 圖6  2012-2015年巡守狀況處理比較

 

 

延伸閱讀

2016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而進行資源監測的典型案例—2014鰲鼓濕地巡守與指標物種監測分析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而進行資源監測的典型案例—2014鰲鼓社區家燕監測調查統計(影片與相片)

嘉義鰲鼓濕地黑面琵鷺標記監測紀錄(含相片)-20170507-13隻亞成鳥尚未北返

改變,從生態旅遊培力開始—鰲鼓濕地鄉親成長與改變的告白

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推展輔導計畫的執行成效

2014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滿意度調查分析

2013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滿意度調查結果

2014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產值統計

201302~201402鰲鼓濕地生態旅遊產值統計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單一窗口策略聯盟成立

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單一服務窗口與回饋環境公益機制

本部落格「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3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