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國際生態旅遊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中文版

 

2002國際生態旅遊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jpg - 日誌用相簿
 

西元2002年是聯合國訂的「國際生態旅遊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國際上也是在那年將生態旅遊正式納入永續發展的課題之一。當年台灣也由行政院訂為「生態旅遊年」,配合國際趨勢同步展開推動生態旅遊的事務,當時由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小組(於2002年7月24日提升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為政策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局為幕僚單位,中央各部會依職責各推生態旅遊相關業務。同年11月,經濟建設委員會(2014年1月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併改制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於2012年3月更名為社團法人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翻譯出版2002國際生態旅遊年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的會議報告摘要及宣言。當時網路環境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也無社群媒體,所以可能還有很多對生態旅遊關心的朋友沒看過這份中文資料。

時隔14年,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雖有些進展,但腳步還是太慢,格局也不夠大,現在還在努力於社區的生態旅遊初階培力,國旅氣質則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國際來台生態旅遊(inbound)市場則也近乎為零。我找出當年我在生態旅遊協會服務時拜託志工李長青小姐及東華大學觀光研究所宋秉明教授協助翻譯的這份資料,請大家參閱,並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忘了初衷而讓生態旅遊變質?我們有沒有依循著國際社會對生態旅遊的理想而努力實踐?我們有沒有企圖心藉著生態旅遊讓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

 

二○○二年魁北克世界生態旅遊

高峰會會議報告書

 

( 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Quebec /Canada/ 19-22 May 2002 Final Report)

 

摘譯版

(含魁北克生態旅遊宣言,The Quebec Declaration on Ecotouris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2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議

主辦者:聯合國環境小組(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觀光組織(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承辦者:魁北克省觀光局(Tourisme Quebec)與加拿大觀光局(the

             Canadian Tourism Commission) 

會議時間:200251922

會議地點:加拿大,魁北克省,魁北克市

翻譯︰宋秉明(報告書部份)、李長青(宣言部份)

譯審︰宋秉明(宣言部份) 

 

 

目錄

 

一、    會議簡介

 

二、    區域性會前會的結論

・ 非洲區域

・ 亞太區域

・ 美洲區域

・ 歐洲區域

 

三、    各類主題分組會議的結論

・ 生態旅遊政策與規劃類

・ 生態旅遊規範類

・ 生態旅遊產品開發與推廣類

・ 生態旅遊成本效益評估類

 

四、    魁北克生態旅遊宣言

 

附件 譯者說明

 

 

一、會議簡介

在聯合國環境小組(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觀光組織(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的促成下,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並於同年519日至22日間,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召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議(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共有1169位來自132個國家的產、官、學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們參與盛會並相互切磋。

這次在魁北克市舉辦的高峰會議,為顧及全面性的議題並有效地探討各個層面,大會依主題之屬性分為四組,各組分別進行討論與凝聚共識,以下為各組主題與子議題:

A:    生態旅遊政策與規劃類,包括下列子議題,

・ 國際性、全國性與地方性的發展政策、計畫與方案

・ 整合與納入永續發展的計畫與架構

・ 土地利用規劃

・ 自然型公園與保護區的使用

・ 開發與保育平衡點的拿捏

・ 發展機構的體質與能力

・ 基金籌募與投資

・ 人力資源發展

B:    生態旅遊運作規範與技術類,包括下列子議題,

・ 生態旅遊活動之相關法規與規範

・ 義工制度與制約

・ 認證、品保、與標章

・ 國際間的運作原則與規範

・ 經營業者在法規與義工制度上的角色

C:    生態旅遊產品發展與推廣類,包括下列子議題,

・ 建構永續旅遊的產品

・ 業者間合作研發可在保護區內進行的旅遊活動與服務

・ 行銷技術與推廣途徑

・ 旅遊資訊處理與提供

・ 環境倫理與環境教育

・ 在行銷與推廣時公私部門間的關係

・ 中小型生態旅遊業者之合作行銷

D:    生態旅遊成本效益評估類,包括下列子議題,

・ 估算生態旅遊在經濟、生態與社會面向的成本與效益

・ 實際投注在保育的貢獻

・ 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衝擊預警方法

・ 整合資源與衝擊之監測與效益之評估

・ 經營系統的研究與調整

另外,為生態旅遊實際發展之需要,大會更要求以上四組特別針對從環境、經濟與社會的觀點探討生態旅遊的永續性在生態旅遊的發展過程中、實際運作與監測中、利益分享中,社區居民與部落原住民參與和權益的兩類課題進行討論。

此次高峰會議期間凝聚現場與會代表們的觀點與共識的基礎資料非常堅實,此實為本高峰會議的一大特色,這些基礎資料主要可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為120篇來自與會代表們所準備的書面報告;第二部份則是對20012002年間召開的18次會前會的總結,會前會期間共有超過三千位來自各國中央與地方層級的觀光與環境相關之官員、民間旅遊企業、非政府組織、學術界、跨國相關組織、原住民部落團體與地方社區代表等前後共同參與之,其過程中又是根據三百多份的書面報告而討論;第三部份亦屬於前置作業,是在20024月間所進行的網路會議,主辦單位就高峰會議所預定的四類主題,透過網際網路廣徵各方討論與意見,總共接收到948筆的討論人次。

最後,集結各方的結論,結晶成大會宣言,即為『魁北克生態旅遊高峰會議宣言』,此宣言為本次高峰會議之精華,大會決議將之提送至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請其將生態旅遊正式納入永續發展的課題之一。

 

二、區域性會前會的結論

   基於全球各區域的資源、生態系、旅遊市場、社會經濟狀況之不同,乃至於在生態旅遊發展之優先順序與運作方式亦應有所差異,為收集各區域之特性與課題,乃有此區域性會前會之召開,包括非洲、亞太、美洲、歐洲等4個區域,於20013月至20024月間在18處地方召開18場的會前會。以下分別就各區域會前會的狀況、討論課題、與討論焦點,概述之。

 

(一)   非洲地區(Africa)

本區域又分4個地點,分別討論專門的課題:

20013月,在莫三比克(Mozambique),針對全非洲的範圍,強調生態旅遊規劃與經營管理的課題。

200112月,在塞席爾斯(Seychelles),針對開發中的小島嶼與一般的小島嶼在發展生態旅遊時特殊的課題。

20021月,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針對沙漠地區有關生態旅遊發展中特殊的課題。

20023月,在肯亞,針對東非有關生態旅遊發展中特殊的課題。

 

       大致上,與會代表的共識為:非洲具有量質均豐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極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而生態旅遊的永續特質似乎亦是防止生態系被過度破壞、社區日益貧困、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最好的途徑。

       至於本區域特殊的課題與需求,則包括下列7個面向:

1.    非洲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大多數的國家可以以自然生態與資源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或出發點。

2.    小島嶼與海岸地帶此區域為環境敏感地帶,在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須特別留意之,尤其是廢水與垃圾處理的問題。可運用生態標章的做法以鼓勵各種保護環境方式的善用。

3.    沙漠地帶必須特別注意沙漠生態系的脆弱性、沙漠氣候的極端性、考古地質資源的珍貴性、水資源的稀少性、與難以抵達等特性。

4.    疆界地帶的合作此地帶的發展衍然已成為重要的課題,無論各邊界國的政策為何,生態資源的保育應為共同的目標之一。

5.    需要解決商業與財力的問題應朝中小型企業發展,籌募基金亦是重要的課題。

6.    需要加強地方經營的能力與人力若無地方的參與或投入,生態旅遊是無法永續發展的。

7.    利益必須歸於當地居民此課題在非洲地區特別突顯,若利益不能適當地流入當地居民,任何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與當地居民的衝突,均將不斷。

 

(二)   亞太地區(Asia and the Pacific)

本區域又分5個地點,分別討論專門的課題:

2001 9月,在印度,針對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旅遊發展上可施力的課題。

2002 1月,在印度,針對南亞生態旅遊發展的課題。

2002 2月,在馬爾地夫,針對生態旅遊發展的永續性進行部長級的會議。

2002 3月,在泰國,針對東南亞生態旅遊發展的課題。

2002 4月,在斐濟,針對南太平洋諸島生態旅遊發展的永續性課題。

 

       本區域會前會歸納下列7項課題,做為生態旅遊發展時應特別強調的面向:

1.    需要基礎的研究做為生態旅遊發展的基石與確保品質。

2.    避免過度商品化的發生在愈貧窮的地方愈容易做商品式地出賣自己與資源,此現象使人性墮落與降低資源價值甚鉅。故發展生態旅遊時,必先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

3. 減少負面衝擊應探討各種方法以減少生態旅遊所可能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上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4.    需要加強整合與溝通的能力因生態旅遊的發展是相當需要各方合作的事業,整合與溝通是必備的過程,建議政府要建立適當的諮詢、整合、與溝通的機制和管道。

5.    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因社區居民在生態旅遊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其參與是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建議在意識凝聚與方向建構時採由下而上的方式,但在產品與服務項目的發展延伸至市場機制時,則可適度地採行由上而下的方式。

6. 加強人力資源的發展當地居民(尤其是原住民部落)的人力

    資源是生態旅遊發展機制的根本,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隨時具備量質均足的人力庫。

7. 必須研擬生態旅遊規範與監測系統此在確保符合生態旅遊發展的目的,並保護環境與資源。

 

(三)   美洲地區(The Americas

本地區分6個地點,分別討論各自所屬的課題:

2001 8月,在巴西,針對全美洲的範圍進行討論。

2001 11月,在貝里斯(Belize),針對美索亞美力加(Mesoamerica)的範圍進行討論。

2002 2月,在秘魯,針對安地斯山地區進行討論。

2002 3月,在墨西哥,針對Oaxaca原住民觀光宣言進行討論。

2002 4月,在阿根廷,進行第一次的美洲生態旅遊國家級會議。

2002 4月,針對生態旅遊的永續發展,進行網際網路會議。

             (當時網址為https://groups.yahoo.com/group/2002ecotourism/,現已刪除。)

       美洲應該是全球發展生態旅遊最快速的地區,近來大量關注在部落原住民與當地居民的參與部份。本區明確地提出3類的課題:第一為社區參與的加強,第二為生態旅遊規範與運作標準的建置,第三則為人力資源的培育。

 

(四)   歐洲地區(Europe)

本地區亦分4個地點,分別討論各自所屬的課題:

2001 9月,在奧地利,針對歐洲的生態旅遊發展,進行討論。

2001 10月,在哈薩克(Kazakhstan),針對舊蘇聯國家(CIS)、外蒙、與中國大陸之過度型經濟(有關自由經濟)的課題,進行討論。

2001 11月,在希臘,針對歐洲、中東、與地中海地區的課題,進行討論。

2002 4月,在瑞典,針對北極圈國家,包括北美、亞洲及北歐等相關國家的課題,進行討論。

 

相對於其他區域,在歐洲雖然較少提到「生態旅遊」這名詞,但在概念上則是相同重要的。以下各項是特別指出的地點或課題:

1. 阿爾卑斯山地帶

2. 地中海沿岸一帶

3. 舊蘇聯國家

4. 北極地帶

5. 運用整合的方法進行生態旅遊地之規劃

6. 強調採用低環境衝擊的交通方式

7. 強調需求面的公平性

8. 協助落後國家推廣生態旅遊 

 

三、各類主題分組會議的結論

為顧及全面性的議題並有效地探討各個層面,大會依主題之屬性分為四組,各組分別進行討論與凝聚共識,以下為各組的結構、討論過程、與所提出的各項議題。

 

A生態旅遊政策與規劃類

       本組強調生態旅遊規劃與決策之架構、結構、與過程,使資源不但得以永續,且地方能獲得最大利益。本組由18位代表所組成。

1. 討論的課題

本組主要討論的課題,大致環繞在以下5項層面:

・ 就整體生態觀光規劃而言,何者為最有效的規劃機制與方法?

・ 就環境保育的層面,應如何規劃?

・ 就經濟發展的層面,應如何規劃?

・ 就欲獲得社會與文化利益的層面,應如何規劃?

・ 對於生態旅遊業者的整合與參與,應如何規劃?

 

除此之外,以下5項特殊的課題亦貫穿全場的討論:

・ 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的關係

・ 生態旅遊地缺乏基本的設施與服務的問題

・ 外來投資或當地居民工作性質的低階化,會減少地方的利益

・ 生態標章的建置

・ 防止生態旅遊活動進入未開放的區域

 

2.   重點結論與建議

經過各方討論後,無論在保育、經濟發展、社會利益、地方居民或經營業者等各層面之課題皆有所結論或建議,以下就層面分別摘述之。

綜合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對於位在國際間疆界地帶的生態旅遊發展,在政策與規劃上整合與協調是最重要的步驟。

・ 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上,中央政府必須要居於領導與輔導的角色。

・ 對於生態保護區的旅遊利用,必須要有嚴謹的規劃架構行之。

・ 生態旅遊的專業規劃必須要結合大眾、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相關民間團體與業者的參與,並具有前瞻性、宏觀性與具體的方向。

・ 研發適當的技術與方法,以助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經營。

・ 提供適當的資金予生態旅遊的發展。

・ 結合政府、負責生態旅遊發展的單位、及其他相關民間團體與業者等,共同協助地方培訓生態旅遊發展所需的經營管理人才,並鼓勵地方居民的參與與投入生態旅遊事業。

・ 在政策形成與規劃的過程中,務必納入業界的意見與參與。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使用跨國界的管理方法(transboundary management approaches)規劃國際疆界地帶的生態旅遊發展。

・ 在規劃過程與政策形成時,採用合作式、整合與協調的方法。

・ 研發適當的技術與方法,以助於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經營。

・ 保護區的旅遊利用,必須要用嚴謹與系統化的規劃方式行之。

・ 需要籌募足夠的基金與所需的資源。

・ 必須在地方建構或培訓足夠的經營能力與人力資源。

・ 在政策形成的階段與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建構經營業者的參與機制。

 

環境保育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強調能源、水、及相關資源之保育,減少各種污染源的排放。

・ 計畫需具有更多符合永續的選擇性或替代性。

・ 需增加當地居民與遊客對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認識。

・ 運用適當的技術以界定使用的限制與承載量,並減少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 試圖改變遊客的行為與適當地管理遊客。

・ 善用經濟、資訊、與解說的方式在遊客管理上。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加強社區居民對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認識與意識。

・ 減少生態旅遊發展對當地生態與社會環境所造成負面的衝擊。

・ 在遊客管理方面需具整體面,亦即供需面的管理需顧及資源、地方、與市場等各種元素與條件。

 

經濟發展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提供中小型的經營業者訓練、增加信用與經營能力等之協助。

・ 提供適當的獎勵措施以鼓勵其朝向永續性經營。

・ 提供基本的公共設施,例如道路、水電、電信等,以助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 政府的角色應定位在設施的提供者,而不是經營者。

・ 應著重在每一位遊客的旅遊消費值,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遊客量來提高經濟利益。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政府應提供資源或協助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 應認知到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中,所獲得的利益是多元的,而且是多方受益的。

 

社會與文化效益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儘量使用具歷史意義的建物或資源,藉此保護之。

・ 結合社區原有的社會與文化活動,以突顯當地的自約性、在地性、與真實性。

・ 提高社區的意識與認知能力。

・ 要求生態旅遊的經營者要對社區的環境保護與發展,具有負責任的態度。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結合社區的參與並確保社區居民為主人的地位。

 

經營業者參與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訂定相關措施或辦法以補助參與規劃過程與政策形成之經營業者。

・ 結合經營業者促成以社區為基準的生態旅遊的發展,例如保護區的共同管理。

・ 鼓勵經營業者與當地居民結合成策略聯盟,以增進彼此的關係。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鼓勵結合經營業者,加強與其的夥伴關係

 

B生態旅遊規範類

       生態旅遊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可能有正面性的,也可能會有負面的,端看怎麼發展。本組所探討的就是如何提供適當的規範性架構與系統,以確保生態旅遊的發展不但對環境與社區無害,而且有益。總共有19位代表參與此組之討論。

1. 討論的課題

本組主要討論的課題,大致環繞在以下6項層面:

・ 制定生態旅遊在體制上的架構與政策方面

・ 制定生態旅遊規範方面

・ 生態旅遊認證與標章方面

・ 永續性的指標與監測方面

・ 經營能力的建構、訓練與教育

・ 其他方面,例如交通的衝擊等

 

2.   重點結論與建議

體制上的架構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生態旅遊的規劃與規範的制定,必須是由政府跨部會合作而成的。

・ 在大眾、業者與非政府組織間應建構合作的機制。

・ 應確實瞭解永續觀光與生態觀光間的差異。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在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時,保護區管理機構、觀光發展機構與觀光產業業者三者間應達到共識。

・ 應推動區域性法規的設置,因其有助於永續發展的推展,加拿大魁北克省對於生態旅遊的產品有法規的限制,即為範例。

・ 應設置鼓勵辦法以吸引大眾或業者投入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規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應從較寬而簡單的依循綱要,漸漸朝向嚴格而強制的生態旅遊規範。

・ 應為生態旅遊規範建構法源基礎。

・ 應在生態旅遊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研擬實行準則與步驟。

・ 確保生態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是在規範的程序中所進行的。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地方政府、業者與保育機構等,應共同制定規範以確保資源之永續。

・ 應特別為生態旅遊制定法規與規範。

・ 在某些地區,有必要建置強制性的法規以規範生態旅遊的發展。

・ 環境敏感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必須要制定規範。

・ 若屬於國際層級的生態旅遊,則應避免嚴格的規範,而以原則性的綱要行之即可。

・ 在生態旅遊規劃初期,即應將遊客對環境潛在的負面衝擊納入考慮。

 

認證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提供發展認證制度之指南。

・ 避免小型企業投入生態旅遊時之受限性,輔導其符合認證的水平。

・ 結合所有的業者共同參與認證制度的研擬過程。

・ 確保認證過程的透明性、合理性與合宜性。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認證的程序與內涵應具有國際觀、符合國際間通行的原則、但又不失地方的特性。

・ 認證的審核委員之遴選條件應為具有獨立性、一定程度的專業水準、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等。

・ 認證的內容除了涵蓋環境元素外,亦應包括社會、經濟、與文化之元素。

・ 認證制度研擬的過程,應邀請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

・ 國際性的認證制度的建立,應是一種來自國際組織、產、官、學、地方居民代表等共同參與而成的。

・ 認證與信用制度應是具有市場實作性的,而其研擬所需之經費應由業者負擔。

・ 在開發中國家,相關機構應在技術與融資上協助超小型業者投入生態旅遊發展的行列。

・ 應大力籌募資金以負擔研擬國際性認證制度所需之成本。

・ 認證制度之內涵需符合當地的社會條件與規範。

・ 認證之過程應由非政府組織來擔任,較不適由業者兼之,避免球員兼裁判。

・ 認證制度應提供足夠的吸引力與合理性,以示其實作的可行性。

・ 生態旅遊在區域性與全國性的發展層級中,應對設施與經營者方面設有強制性的認證系統,以確保發展的品質。

 

經營能力的建構、訓練與教育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無)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在認證的過程中,有必要教育所有的參與者,包括業者、經營者、與遊客。

・ 認證的內容應由觀光與資源管理機構,向大眾解釋並推廣之。

・ 所有的生態旅遊地皆應對當地居民施予教育、專業傳授、經驗交流與尊重資源。

・ 遊客的需求與經營者的反應,應納入在認證系統的修正過程中。

・ 未來亦應針對遊客對環境與資源的行為予以適當的獎懲。

 

監測與指標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監測觀光旅遊對環境、社會與經濟所造成的衝擊。

・ 設定階段性可達成之目標。

・ 建立連續性的資料庫,包括資源、遊客與事業經營等基本資料。

・ 將監測納入在規劃生態旅遊相關之計畫時之必備程序。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永續性的指標不應只由業者制定,而應是所有相關的人、團體或機關共同的商議結果

・ 永續性指標應與地方發展之規劃相整合。

・ 永續性指標應界定在地方的層次或尺度,並將環境、社會與文化因素考量入內。

・ 生態旅遊永續性的評估,應納入新的評估法,將技術與經濟的觀點考慮進去。

 

C組:生態旅遊產品開發與推廣類

       生態旅遊的發展唯有在旅遊產品之素質優良,且具有相當的市場購買力之下,才可能對保育與社區有好處。本組即在探討如何建立適當而健全的市場機制、規劃適宜的行銷、產生好品質的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以達到上述生態旅遊的目的。本組共有16位代表參與討論。

 

1. 討論的課題

本組主要討論的課題,大致集中在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的研發、實際上的營運、與市場行銷上的課題等3個層面。此類課題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上,是最實際與現實的問題,亦是成敗的關鍵。會前會在此類課題上,歸納出5項困難點,其分別是:

・ 太多的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由於規劃不良再加上未經評估與控制,以致缺乏經濟利益價值,而造成失敗。

・ 小型業者與以社區為導向的生態旅遊產品,往往因無力負擔市場成本,而面臨窘境。

・ 生態旅遊產品未能獲得遊客的滿意,亦對環境不利。

・ 為著各種的理由,向遊客索取過多的費用,使遊客對該生態旅遊地印象不良。

・ 大眾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不足,以致於只有少數人會選擇符合永續發展的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

 

       本組討論的文字資料中除了上述已歸納出的困難點外,還包括針對那些困難點,而提出的5項應可改善情況的方向。此即為本組主要討論的課題,分別如下:

・ 建構適當的機制,以結合社區、旅遊業者、大眾、與非政府組織。

・ 對於要達到供需之平衡,則應對市場有相當的瞭解,且具有足夠的專業技術。

・ 對於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應重視其在各層面的品質,例如設計、永續性、與遊客的滿意度等。

・ 對社區與業者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協助。

・ 加強生態旅遊觀念的推廣與市場行銷。

 

2. 重點結論與建議

針對產品發展與市場行銷建構機制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釐清社區的需要與經濟機會。

・ 認知業者的角色,並加強其與社區的關係。

・ 加強小型業者與生態旅遊發展計畫間的通路,以助於市場的延伸性與行銷廣度。

・ 認知生態保護區是生態旅遊發展的焦點。

・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給予支持與協助。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認知傳統的、本土的、固有的價值

・ 建立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夥伴關係。

・ 使社區居民認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經濟利益的獲得是密切相關的。

・ 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上,要特別加強生態保護區的角色。

・ 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上,要強化地方與省(或州)當局的地位。

 

瞭解市場與具備專業技術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應做更多的市場研究與調查。

・ 擴大市場的視野,納入更多的市場元素。

・ 在規劃生態旅遊之產品與服務前,應先瞭解遊客的需求與當地市場的條件。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瞭解遊客的動機,善於利用已有的市場調查資料。

・ 不能視生態旅遊為一個純粹的市場,事實上其具有保育與促進社區發展之功能。

・ 除非經過規劃與評估,並投入各方的考量,否則勿對其利益做不實在的期待。

 

生態旅遊產品與服務的元素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保證產品與服務的品質、真實性、與安全性。

・ 視資源解說為最重要的一項產品與服務。

・ 服務設施的設計與管理,應力求最大的永續性。

・ 提出生態旅遊地點與產品的個別問題,例如公共設施、或交通等。

・ 發展符合永續性的觀光活動。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強調產品與服務的真實性與在地解說的重要性。

・ 鼓勵符合永續性的設計與管理。

・ 妥善解決生態旅遊地交通的問題,包括易達性、交通工具對環境的衝擊性、殘障者的便利性與其體驗等。

 

對社區與業者的技術援助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提供相關的訓練,並鼓勵當地居民與社區共同參與規劃。

・ 鼓勵當地居民重視社區的資源與社區的生態旅遊發展。

・ 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目標,與適當的財力協助。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培育地方的經營能力與人力,應列為第一優先。

・ 各地在發展生態旅遊時,應協助其做經驗之交流,以相互學習。

・ 增加補助者或單位對生態旅遊發展的認識,亦應提高欲申請補助的計畫案的水準。

・ 應將補助或技術援助社區與小型業者之程序予以制度化。

 

推廣生態旅遊概念與產品行銷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善用國際觀推廣生態旅遊的概念。

・ 善用網際網路推廣生態旅遊的概念與發展。

・ 運用各種的行銷管道與合夥關係,進行推廣。

・ 在生態旅遊活動進行之前、當時、與之後,充分提供各種資訊。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提高大眾對觀光衝擊與生態旅遊發展之認識。

・ 提高遊客與當地居民在文化差異與環境敏感度的雙邊瞭解。

・ 加強生態旅遊經營者與媒介者之間的關係。

・ 可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做為觀光系統間之聯繫。

・ 藉著生態旅遊產品的標章認證,以提高產品的市場可信度。

・ 藉著教育的方式,向孩子與年輕人傳輸生態旅遊的概念與意義,以爭取未來潛在的遊客

 

D 組︰生態旅遊成本效益評估類

        在許多生態旅遊發展策略的目標中,均欲降低生態旅遊的成本,以提高整體的效益,使之能嘉惠當地居民、環境、遊客、與業者。然而,除非具有監測旅遊衝擊的系統,瞭解旅遊衝擊的程度與影響,否則無法判定該發展策略的達成度。本組所討論的主要內容,即在探討如何有效地評估旅遊衝擊,並改善生態旅遊所帶來的利益的分配問題。共有18位代表參與本組的討論。

 

1. 討論的課題

本組主要討論的課題,大致環繞在以下9項層面:

・ 研發新的生態旅遊成本效益評估法,能凸顯當地居民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亦呈現財務效益的限制。

・ 建立固定的參與機制,以利當地居民在各階段發展之參與。

・ 建立財務上的機制,以確保當地居民能獲得經濟受益,亦能有固定的經費投入在保育上。

・ 透過環境承載量的概念與方法,控制旅遊衝擊的程度。

・ 建立分享效益的機制,使得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效益能提高。

・ 研發有助於瞭解與測度社會成本、效益、與改變的方法,以致於能避免過度的負面衝擊,增加當地社區的社會效益,使居民更認知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 研擬出不同形態的生態旅遊地的管理與監測過程,特別關注水資源與稀有資源的管理,以及污染處理。

・ 評估生態旅遊產品價格的合理性,是否能有經濟淨利又能被遊客所接受。

・ 是否確實把持著「污染排放者付費(負責)」與「使用者付費(負責)」的原則,以在生態旅遊的發展中,真正落實環境的保護。

 

2.   重點結論與建議

監測生態旅遊的成本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根據適當的基本設施與設備,決定經濟成本。

・ 採用指標性工具或量度來監測環境的成本。

・ 在訂定社會成本時,應考量一些負面的因素,例如對傳統生活形態的干擾等。

・ 採用整合的方法來估算成本,例如若是從事農業會有哪些效應?可類比或推算之。

・ 應研發各種不同的監測方法,以監測針對不同形態的生態旅遊地的成本與效益。

・ 研發專門的技術,以永久控制各種的旅遊衝擊。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認知到成本與環境管理的關係,至為密切。

・ 應將所有發展與運作階段所需的費用,例如訓練等,皆計算在成本內。

・ 計算生態旅遊的成本時,亦應考量所有轉型所需的成本。

 

監測生態旅遊的效益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需將當地的經濟收入與稅收納入效益之計算。

・ 應考慮改善地方的就業狀況、生活條件、與社會服務。

・ 透過調查度量當地居民的滿意度。

・ 研發新的方法以測量更廣泛的成本與效益。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在探討當地財務上的效益時,宜能反應出實際上或現實上之意義。

・ 強調生態旅遊由小型企業來經營的優點與效益。

・ 應將所有由生態旅遊所產生的附加效益計算入內。

 

生態旅遊效益的公平分配類

摘自會前會的建議:

・ 建立財務與會計的機制,以確保生態旅遊帶來的收入能直接落實在社區與資源保育上。

・ 建立分配的機制,以確保有固定配額的經費投入在保護區的維護上。

・ 應考慮到價格訂定的合理性會影響到效益的分配。

 

摘自高峰會的重點結論:

・ 許多與會代表們均體認到,生態旅遊發展在原則上與精神的強調要比實際運作來得重要,公平地分配效益就是一種無形地精神意義的表現。

・ 生態旅遊的效益之所以能強調公平地分配,是因為由小型業者來經營。

・ 唯有可分配的效益大到相當的程度時,公平地分配才具有實質上的意義。

 

四、

魁北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

(Quebec Declaration On Ecotourism)

 

2002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議

主辦者:聯合國環境小組(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與世界觀光組織(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承辦者:魁北克省觀光局與加拿大觀光局

會議時間:200251922

會議地點:加拿大,魁北克省,魁北克市

翻譯  李長青

譯審  宋秉明

 

在聯合國環境小組(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觀光組織(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的促成下,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並於同年519日至22日間,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召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議(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共有超過一千位來自一百三十二個國家的產、官、學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們參與盛會並相互切磋。 

這次在魁北克市舉辦的高峰會議,其實是對20012002年間召開的18次會前會的總結,會前會期間共有超過三千位來自各國中央與地方層級的觀光與環境相關之官員、民間旅遊企業、非政府組織、學術界、跨國相關組織、原住民部落團體與地方社區代表等,前後共同參與之。 

本宣言記載高峰會期間籌備的過程與會議期間所討論的各種議題,它包含所有與會者的對話過程,而不只是協商後的結果,但確實是在多方對話中所淬出的可以接受的共識。此宣言主要目的是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建構推展生態旅遊活動的方向與提出可操作的建議。

高峰會所有與會代表們公認200289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SSD)是未來十年國際政策的基石,並且強調,居為世界上最主要事業之觀光旅遊業,其發展的永續性,應該是WSSD最優先要關心的議題,因為在如此瀕臨危險的生態系中,觀光旅遊的永續發展確實是有可能減少部份人口的貧困而又具有能保護環境的潛力的。因此,所有與會代表們要求聯合國組織和參與這次高峰會的聯合國諸會員國,要宣揚此宣言及其他在WSSD會議中即將發表的「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中的結論。

參與「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的代表們均體認到,在整合來自各方的生態旅遊相關單位的過程中,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和地方社區與原住民部落等,將會面臨各種的限制與瓶頸,故提出以下各項共識:

認知生態旅遊(ecotourism)秉承永續觀光的精神,其在乎觀光旅遊的發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所造成的衝擊。此外生態旅遊還特別主張下列精神,目的為與在概念上較為廣泛的永續觀光有所區隔:

˙其積極致力於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

˙其在計畫、發展和經營生態旅遊時,會結合當地居民和原住民部落的參與,並致力於他們的福祉

˙其將致力於生態旅遊地點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解說  

˙其將生態旅遊的對象定位在散客與小型旅行團。

體認觀光旅遊的發展和一個地方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存在著既重要又複雜的密切關係,它對當地環境和社區而言,是利弊互見的。

考慮到人們逐漸喜歡到自然景觀區旅遊(包含陸地與海洋)的趨勢。

認知到當永續經營的行動導入觀光旅遊之發展時,生態旅遊將扮演領導的角色。

強調生態旅遊應該藉著增加生態旅遊地點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積極致力於該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保育,並且增加遊客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育的自覺,來持續地致力於整體觀光旅遊業的發展朝向永續性。

承認許多自然區域裡存在有文化的多元性,特別是在一些歷史悠久的原住民部落裡還保留了傳統的知識、用法和行為,經過幾世紀來,已經證實這些許多都是可以永續的。

重申以募集基金來維護和管理具有生物多樣性和文化豐富的保護區,已經在世界各地被證明是不適當的。

進一步認知到許多生活在這些自然區域裡的居民都很貧窮,他們總是缺乏妥善的健康照料、教育設備、交通系統,和為基本發展所需要的公共建設。

堅信各種不同形式的觀光旅遊,特別是生態旅遊,如果能夠秉持永續經營的做法,將可為當地居民與原住民及其文化資產帶來有價值的商機,並且能為後代子孫永久地保存自然資源,且亦可能成為保護區重要的收入來源。

同時亦強調不論何時或何地,如果對自然與鄉村地區的觀光旅遊沒有適當規劃、開發和管理的話,將可能造成自然景觀惡化、威脅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污染海洋和海岸、水質惡化、貧窮、迫使當地居民與原住民的遷徙,以及傳統文化的消失等之衝擊。

體認到發展生態旅遊必須關懷及尊重當地的土地和居民的財產權,承認原住民部落擁有自決權和文化自主權,包括被他們守護的、敏感的和莊嚴的遺址,以及他們的傳統習俗。

強調在自然區域內,為了要從生態旅遊或其他形式的旅遊中,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上合理的利益,並且降低或避免潛在的負面衝擊,參與規劃的機制是必須的,所以讓當地原住民部落以坦誠公開的方式,用當地的標準去定義和規範他們領地的使用,包括他們可以退出發展觀光旅遊的權力。

瞭解到那些設法要達成社會公益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小型企業,正是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伙伴,但是在推動生態旅遊時,他們通常處在發展階段,所以往往缺少足夠的財力和行銷能力。

認知到為了要增加中小型企業生存的機會,必須對生態旅遊市場有更深入的瞭解,這可以透過市調研究、旅遊業特定的信譽制度、補助計畫經費、以及誘導他們運用永續能源和創新科技來達成;而且除了一般企業外,政府內部和那些想要解決企業問題的人,都應該要注重發展新的技術。

接受不但要避免各種歧視,例如種族、性別或其他個人狀況等之發生,還應該要取代以尊重,畢竟他們就如同消費者或供應商一樣地參與著生態旅遊的發展。

認知到遊客的旅遊選擇、遊憩行為和參與的活動對該旅遊地點和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實佔有一定的角色,所以一定要讓他們知曉該地區的特性和脆弱處。

根據以上各項的聲明,參加此次「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的與會者,乃向各國政府、民間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協會、學術和研究單位、跨國組織、國際金融機構、協助發展單位、原住民部落及社區等,提出一系列的建言,以助其發展生態旅遊,各層面之建言如下所述:

 

A. 對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等各層級政府的建言 

1. 制訂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的生態旅遊政策和發展策略時,要符合永續發展的整體目標,所以要廣泛地諮詢那些想要參與生態旅遊活動的人,還有那些影響生態旅遊活動或被影響的人們。

2. 承諾要聯合地方和原住民部落、民間企業、非政府組織及所有生態旅遊業者,共同維護自然環境、保護地方和原住民文化(特別是傳統習俗)、保留遺傳資源、並維護土地權、財產權和水權。

3. 確保所有全國性、區域性及地方層級的公務相關單位,在發展生態旅遊的不同階段中皆具適度的參與性和必要的協調性(包含設立跨部會的工作團隊);同時開啟和協助其它相關業者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相關決定。而且為了幫助這些參與者實現他們預定的目標與理想,應訂定適宜的預算機制和法令制度。

4. 在上述的制度內,要含括全國性、區域性及地方層級的控管策略,具備客觀的永續指標,讓相關業者及環境衝擊評估的研究都能接受之,並建立回饋機制。所有的控管成果皆應公諸大眾。

5. 就各種旅遊產品(包括國際運輸工具在內)而言,應發展一個調節機制來控管內部的環境成本。

6. 發展地方和市政單位的經營管理能力,例如對保護區、緩衝區和其他生態旅遊發展區的分區管理與土地利用規劃等管理技術的養成。

7. 採用國際認可和評價過的指導方針來發展認證制度、生態標章(ecolabel)及其他致力於推動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志工服務;鼓勵民間企業參與這類制度,並且增加客戶對他們的認可。但是,認證制度必須要能反映出區域和地方的標準。建構發展生態旅遊的空間並提供經濟支援,讓中小企業能參與之。此外,為了有效執行生態旅遊的發展,還要制訂監測和控管制度。

8. 提供發展技術、經濟和人力資源給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都將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核心,協助他們以永續經營的態度與方式去開創和發展事業。

9. 為遊客訂定合宜的政策、管理計畫和解說節目;另外,為了要在自然區域中控制遊客的人數、保護脆弱的生態系、及永續使用敏感的棲息地,必須指定足夠的資金來源或管道。這類計畫應該包含明確的規範、直接和間接的管理策略、以及運用資金的規則,這樣才能確實監測生態旅遊業和觀光客對當地所造成之社會與環境的衝擊。

10. 全國性的觀光旅遊機構在提出在國際或國內旅遊市場的促銷策略和方案時,應將各中小型生態旅遊業、社區型態和非政府組織型態的生態旅遊業包含在內。

11. 支持和鼓勵區域性連絡網的成立,共同致力於將生態旅遊的產品推廣到全國性,乃至國際的市場。

12. 提供誘因(例如市場和促銷的優勢)給旅遊業和其他相關的服務業,使他們在經營上多採納生態旅遊的原則,而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等更盡一份責任。

13. 確保生態旅遊的發展(即使是最偏遠的地區)都符合環境和健康的基本標準,其應該包含選址、規劃、設計、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及水資源保護等;而且堅持政府如果沒有投資永續建設,也沒有加強地方和市政單位監控上述各項能力的話,就不應該發展生態旅遊。

14. 制訂「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和調查的基準點,以記錄生態旅遊地的社會與環境狀態,並特別要關注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並且贊助或支持那些參與生態旅遊和永續觀光研究的單位。

15. 由於許多國際與國家的法規、政策和計畫都已將永續發展的概念納入在觀光旅遊的實務中,所以要支持這些為實踐永續觀光旅遊所制訂的國際性的原則、指南和環境倫理,例如聯合國環境小組(UNEP)、世界觀光組織(WTO)、生物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the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國際勞工組織(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所提出者。

16. 考慮重新劃定公有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改變疏散或密集的農產地為觀光區兼具自然保護區。就社區而言,這些都可能增加他們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淨受益。

17. 推出針對兒童和年輕人的教育推廣計畫,讓他們更加瞭解自然保育與永續經營、地方與原住民文化,以及他們和生態旅遊之間的關係。

18. 促使國內外旅遊業、其他服務業和非政府組織等之間的共同合作,並進一步教育遊客和影響他們在觀光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旅遊點)的行為。

19. 在計畫和設計運輸通路時,採取永續發展的運輸原則,鼓勵旅遊業者和旅遊大眾使用較不具破壞性的交通工具與方式。

  

B. 對民間企業的建言 

20. 請切記,唯有讓所有參與者都得到利潤,包括計畫業主、投資人、管理者和員工、以及自然區域內的社區和保護機關等,生態旅遊的發展才得以永續。

21. 設想、發展和引導企業本身減低因負面影響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及積極致力於維護敏感與脆弱的生態系和一般的環境,並且直接受惠給當地社區與原住民部落。

22.在設計、規劃、發展和經營生態旅遊所需之設施時,能確實秉持永續發展的原則,例如在敏感地區特別設計的設施、符合社區意識的設施、及注重水源涵養、節約能源和資源之設計等,並讓大眾容易親近。

23. 為了向社會大眾及潛在從事生態旅遊的對象聲明堅持永續發展的理念,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符合保育的,可以採納具可信度的認證制度或其他自發性的約制,例如生態標章的設置。

24. 和那些掌管自然保護區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政府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合作,以確保生態旅遊的經營是根據原先就實行於當地的管理計畫和其他規範來策劃的,所以能降低任何帶給他們的負面衝擊,並提高旅遊體驗的品質和致力於自然資源的保育。

25. 在生態旅遊的經營中,為了呈現生態旅遊產品的當地屬性,並且增加當地經濟和利益,應該充分運用當地的物資與人力。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民間企業應多培養當地的人力。

26. 在發展生態旅遊的事業時,要確保合作的夥伴也是持永續理念與做法的,而且最後提供給遊客的產品和服務,同樣也都要符合永續的基準。

27. 積極與原住民領袖和地方社區合作,以確保所呈現出的原住民文化和社區意象是正確且得到尊重的,如此才能正確地告知所屬員工和遊客,有關當地社區與原住民的生活空間、習俗和歷史。

28. 當遊客抵達生態旅遊地時,可藉由環境教育的活動或鼓勵參加維護當地社區或保育行動的義工服務,來提升他們在環境倫理上的自覺行為。

29. 透過持續的環境教育,讓所有從事地方性、全國性及全球性環境與文化議題的人員及其家人,皆能共同致力於自然保育、發展地方經濟和舒緩貧困。

30. 讓生態旅遊的產品多樣化,譬如在特定地點提供多種的遊憩活動,或為拓展生態旅遊的潛在利益及避免某生態旅遊地點過渡擁擠,以威脅其長期的永續性,則可延伸到其他不同的地點。就此而言,民間企業必須要重視與致力於制訂生態旅遊地遊客衝擊管理的制度。

31. 為了促進生態旅遊業的企業聯盟或合作經營,以助人力的訓練、行銷、產品開發、研究及融資,創設和發展基金機制是有必要的。

32. 透過適當的方式和策略聯盟,確保國際與國內外旅遊業者、當地服務業者和當地社區,都能公平地分配到從生態旅遊所獲得的經濟利潤。

33. 制訂和執行企業永續發展的政策,使可以兼顧到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細節。

  

C. 對非政府組織、社區發展協會、學術和研究單位的建言 

34. 提供技術、經費、教育、容納量的設定和其他的協助給生態旅遊地、當地社區組織、小型企業和相關的地方機構,以確保適當的政策、開發與管理綱領和控管機制,均能朝永續發展而行。

35. 根據生態旅遊地的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當地及原住民文化、和社會經濟結構,來監督和執行有關生態旅遊活動所造成衝擊之研究。

36. 與政府和民間企業合作,以確保經過研究所得的資料和資訊,可以在生態旅遊的發展和管理上的決策過程派上用場。

37. 與研究單位合作,以發展出在生態旅遊發展中,各種課題最適當和最實用的解決方案。

  

D. 對跨國組織、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發展援助機構的建言 

38. 協助國家層級與地方層級的政府發展生態旅遊政策、計畫綱領和評估制度,並協助制訂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策略,例如: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社會經濟、關注人權、消彌貧窮、維護自然生態和其他永續發展的課題;然後大力轉移這類實用的經驗給各個國家。要特別關切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小島型開發中地區和多山區的國家,這方面可參考聯合國2002年「國際山岳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Mountains)的計畫。

39. 以國際性的指導綱領為藍本,協助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的組織,制訂與施行生態旅遊發展的政策和計畫。

40. 發展或採用國際性規範和金融機制來制訂生態旅遊的認證制度,在制度中要將中小企業的需求列入考慮,協助他們取得那些制訂程序,並且支持他們貫徹實行。

41. 將所有與會單位的對話過程,納入全球、區域和國家層級的政策、方針和計畫內,以便於讓參與生態旅遊的國家和部門彼此交換經驗。

42. 努力界定各種導致全球性生態旅遊業成敗的原因,然後藉由出版物、實地宣導、教育研討會和技術支援方案等,將這樣的經驗和實務傳授給其他國家。在高峰會閉幕之後,聯合國環境小組、世界觀光組織和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都應該繼續拓展他們在永續觀光和生態旅遊議題上的國際對話,例如透過國際和區域性討論會與發行生態旅遊發展的評論雜誌等。

43. 必要時,調整他們的金融措施及借貸的條件和程序,以接納位居生態旅遊業核心的中小型業者之需求,以確保其在經濟上的長期穩定性。

44. 發展本身的人力資源以支援永續觀光和生態旅遊,使人力資源成為一個發展部門,並且確保本身的專業、研究結果及文件等,都能適當地監督著生態旅遊的永續發展。

45. 要發展金融機制來進行訓練和容納量的建置,並且為了要成功地讓地方社區和原住民公平地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也要考量時間和資源的因素。

  

E. 對地方社區與原住民部落的建言 

除了本宣言前述段落的內文曾提及地方社區與原住民部落外,與會者也向他們提出如下建議:

46. 可視生態旅遊為社區或部落的一種發展,藉由生態旅遊的發展,就像實行一項策略一樣,促進當地人們、實質、經濟、社會與科技資訊的發展,以增進社區或部落共同的利益。

47. 加強、培育和鼓勵社區與原住民部落要保存和利用自己的傳統技能,特別是要秉持永續發展的態度,善用當地自然資源所製作的家居藝術和手工藝品、農產品、傳統住屋建築和景觀。

 

F. 對「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WSSD)的建言

48. 體認到觀光旅遊業實有必要遵守永續發展的主張,並且肯定生態旅遊在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上,具有示範作用。

49. 盼能將觀光旅遊業(包含生態旅遊業)的角色納入「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WSSD)的結論中。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提供     (註:現改名為「台灣生態旅遊協會」)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24030-2(註:現改址為「10455臺北市松江路43號10樓之5」)
電話:02-27784567(註:現改碼為「02-25151906」)
傳真:02-27213453(註:現改碼為「02-251519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https://www.ecotour.org.tw

  

附件

譯者導讀與說明︰

        生態旅遊已在國際上積極地推展,從這第一次的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可看出,無論在過程籌備的廣度、深度與縝密度上均不下於任何其他已例行多年之國際盛會。而參與國家與代表之多,亦反應此生態旅遊運動已遍行世界各國度。從此次大會所規劃之議題的討論與不只一年歸納自世界各地的意見與想法中,可明顯地發現,生態旅遊的發展確實是可以振興地方的經濟又可維護生態環境與延續傳統文化,但前提是必須透過正確的概念、深思熟慮的設計與規劃、嚴格地限制、公平地分配等途徑,才能發揮生態旅遊的功能。 

基本上,生態旅遊的屬性是屬於社會主義式的計畫性發展,是以資源永續與維持地方生計為核心,而非自由市場的形態與隨人性在物質上予取予求的流向。在對生態旅遊的概念、精神、內涵、與專業技術尚未達到某一程度時,若僅一昧地推展市場上的「生態旅遊」(tours in ecological sites,也就是到生態環境中去旅遊),則當地居民不但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利益,當地生態環境或文化還會因而加速的被破壞或流失。 

國內於本年度為配合國際生態旅遊年,各方均積極響應生態旅遊的發展,在此之時實應切記發展生態旅遊對資源保育與地方經濟振興的確是契機,但亦是危機! 

        本摘譯版,大致上是依據大會原文版的架構與內容而摘譯,部份內容因與較屬會議之程序或國內國情迥異,故略之。另外,翻譯時為利益國內相關專業讀者之瞭解,譯者根據個人的專業知識與經驗部份採意譯的方式,故部份內容有做適當的增減,特此說明。

  

大會報告書英文原稿下載點https://www.gdrc.org/uem/eco-tour/Final-Report-WES-Eng.pdf 

 

宣言英文原稿下載點https://www.gdrc.org/uem/eco-tour/quebec-declaration.pdf

 

延伸閱讀

本部落格「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5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