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經濟應積極向外推動國際生態旅遊—「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側記-陳永松撰

20170430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來賓、講者與TEA理監事合照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監事、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松老師於2017年7/8月青芽兒雙月刊撰寫一篇介紹亞洲各國發展生態旅遊概要,以及國際觀點探討台灣發展生態旅遊方向的文章,獲其慨允轉登於此,敬請大家參閱。

前瞻經濟應積極向外推動國際生態旅遊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側記

陳永松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科學系/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

刊於:青芽兒 79:36-41(2017 7/8雙月刊)

 

     在上一期的青芽兒雙月刊(78期,2017 5/6)個人為文建議相關單位應結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宣示2017年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Development)」的時機而致力於吸引國內外旅客前來台灣體驗友善農業的旅遊活動。而主管觀光業務的交通部觀光局因應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的趨勢也特別宣示今年為生態旅遊年。因應此一形勢,國內成立已逾15年的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he 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 /TEA)2017430日假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行「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這是協會(TEA)成立16年來每年辦理研討會中規模最盛大、籌備最艱辛的一次。會中除邀請國內兩位講者介紹台灣生態旅遊的範例,大部分的時間是給邀請的貴賓來分享各國生態旅遊的現況與經驗,這些來賓是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AEN)的成員,包括澳洲、日本、斯里蘭卡、泰國、蒙古、香港、寮國、不丹、越南等共九個國家的10位代表(1)。這是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甫加入AEN後的首次交流觀摩,有助提高臺灣在生態旅遊推廣的全球形象。期待透過此次研討會及交流工作坊,可促進臺灣生態旅遊的國際化及產業化的發展,更提供國內生態旅遊操作者學習與創新經營元素的機會。本次研討會也開放對臺灣生態高度關注與有興趣的民眾參加,希望生態保育與資源()利用不再僅限於官方操作,而是能擴及全民,讓大家擁有臺灣美好的生態環境。

    個人因擔任當日早上論壇的主持人,願藉此一機會與大家分享當日演講者的主要內容,期以相互借鏡以加強台灣對外招攬國際生態旅遊觀光客,拓展所謂的inbound (境外旅客)市場。

 

澳洲生態旅遊協會是全球先驅

    創立澳洲生態旅遊協會(Ecotourism Australia/EA)Tony Charters介紹澳洲及東協地區規劃發展生態旅遊的經驗(Planning and Developing Ecotourism – Experiences From Australia and The ASEAN Region)。主要介紹世界旅遊趨勢,分析一般人參加生態旅遊的動機不外為調適現代生活壓力,故向外尋求不同的旅遊體驗及逃離常規生活壓力就成為解壓良方,重點在於體驗遠較純粹用的好,也願意付出行動投入如建造設施及棲地保育等工作,或藉此吹噓(bragging rights)、投入志工旅行等。他們真正想體驗在地的文化建築等自然的人事物而非主題公園等人工化的設施。這種生態遊程的特質通常具有獨特的自然與文化,為維持旅遊品質參與的人數不多,因小規模營運有利於社區型的操作(Community based operations)以及提供更親近的旅遊經驗,若擁有更完整的國家文化遺產更好,同時也須提供所有旅遊基本的住宿、旅遊和景點吸引力。針對那些老鳥型經驗豐富的生態旅遊重症者,可能還須提供更遙遠、更少設施或更獨立旅遊的景點。對於現今的網路社會,更逃脫不了網路上無處不在也無法隱藏的即時評論,唯有透過一些社會企業活動以建立良善的市場行銷關係,包括藉助投入在地計畫或保育計畫來增加好名聲,並慎選可平等對待的智慧網站和社交媒體。1991年成立的澳洲生態旅遊協會(EA)是國際間推動生態旅遊的先驅者,它的主要功績有:協助澳洲於1994年提出的國家生態旅遊戰略、1990年代中期至今仍持續提供戰略方針、1996年推出全球第一個生態旅遊認證計畫、2008年啟動世界首例氣候變化認證旅遊方案。除大堡礁是最熱門景點,其餘生態旅遊景點常結合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擁有數十億澳幣的產值,估計每年生態旅遊項目的收入約占其觀光業的25%收入。EA是全球生態旅遊的領先群,獲其認證的經營者通常贏得澳洲30-40%的合格獎項,在國際上則約獲得25-30%的旅遊獎項。目前EA1500多個生態認證產品,算是執生態旅遊界的牛耳。 

  澳洲生態旅遊的經營地點主要在保護區,而住宿點及景點皆主要在私人土地上。澳洲
目前雖有很多州(省)鼓勵私營部門在國家公園進行生態旅遊的投資,但其過程太複雜而
不太有效果,主因在於對政策或技術問題的反應太慢,且通常是由官員選擇建議地點而
非由私營部門提出建議地點。此點顯現澳洲旅遊部門的官僚問題同樣尾大不掉,以致公
部門本身也很少達到自訂的要求標準。最後演講者歡迎大家參加今年11月27-29日在南
澳洲首府阿德雷得(Adelaide)的EA年會論壇,今年將以保護區內的生態旅遊為主軸。  
 

日本國家公園委由使用者管理的經驗

    來自日本生態旅遊協會(Ecotourism Japan)也是AEN理事的Mr. Kazuhiro ARAI介紹推動北海道大雪山國家公園嘗試推動由使用者(遊客)明智利用的模式來共同管理國家公園。由他自己負責的大雪山自然學校(Daisetsuzan Nature School),主要協助大雪山國家公園推動生態遊程及相關環境教育課程,其經營理念是用多元的方式使民眾樂於參與相關活動。大雪山位於北海道的中心,是典型的高山環境,號稱是北海道的屋脊,也是日本最大的國家公園,提供徒步旅行者健行、索道步道等設施,吸引許多攝影師和觀光遊客前來,然而此處積雪長達6個月,所以大雪山自然學校僅在不積雪的5-11月中旬經營,其他的雪上活動應有其他單位來負責。由於其步道易因遊客多眾人踩踏而造成土壤的侵蝕或流失。大雪山國家公園在2006年之前是由地方政府經營,之後改由大雪山自然學校經營。經營重點是嘗試置入教育觀點,而非僅告訴人們遵守規定。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清潔、步道維持、生態旅遊、製作花期日曆、募款(其中膠靴的出租佔了一定的收入比例)、組織志工團隊等。
   
其初步成果有每15分鐘提供導覽解說、鼓勵導覽人員對英語、中、韓、俄、泰和日語等國語言有更佳的準備。也利用在地石材建置步道,並與有心志工共同協助這些建置工作。而在募款上也小有收穫,一年營業僅一季(6個月)由解說導覽而來的捐獻有130萬日元,而遊客樂意奉獻由出租膠靴的收入也有200萬日元。但對配有四位全職及四位兼職的工作人員而言,這些收入並不算多,還好有200位志工協助一些工作,而由其網站看到這些應僅占其20%的維持經費,應還有80%經費是來自環境部的補助。演講者也提到此次主辦單位(TEA)安排的會前參訪就有相對應名稱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似可與日本的大雪山國家公園締結夥伴關係。

 

具有熱帶風情的斯里蘭卡生態旅遊尚在起步

    斯里蘭卡的演講者Mr. Palitha Gurusinghe是斯里蘭卡生態旅遊基金會(Sri Lanka Ecotourism Foundation)的創辦人,是斯里蘭卡旅遊界響叮噹的人物,因為他同時也身兼旅遊記者定期向平面和電子媒體發表新聞及論點。他也是生態與可持續旅遊期刊的編輯,以及斯里蘭卡旅遊部的社區旅遊諮詢小組協調委員,平時也兼任高中及大學的教師。他在業界的前19(1979-1998)是在大眾旅遊( Mass tourism )領域,之後至今的19(1998-2017)是在生態旅遊界。斯里蘭卡面積快要台灣兩倍大,人口近兩千萬,擁有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有9700平方公里,約占其國土面積的15%,人均收入約11000美元。在這片土地上,有70多個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濕地和山脈,其中有8處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文化遺產。斯里蘭卡的自然保護區是亞洲最具物種多樣性和地理特徵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是主要水電和灌溉系統的重要集水區,也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國。他演講中特別提到這次來台灣參訪的印象,是同時參加螢火蟲國際論壇及看到螢火蟲這麼一個美好事情而受到的啟發,他說在斯里蘭卡可看到成千上萬個螢火蟲,但這些地方不會被視為旅遊勝地。所以回去後將由斯里蘭卡生態旅遊基金會及其經營夥伴斯里蘭卡生態旅遊公司(Sri Lanka Ecotourism)將成為斯里蘭卡旅遊史上第一個引入「螢火蟲旅遊」的機構,為此他特別感謝參加螢火蟲國際論壇(IFS)而來的啟發。
  
然而他也提醒須注意近年因濫用生態旅遊名義而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些問題和挑戰有:

•生態旅遊已成為「流行語」

•生態旅遊不是自然和冒險旅遊

•「綠色漂洗化生態旅遊」,以斯里蘭卡為例,早在 2003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的國家政策及準則,但遲至2017年仍未合法化或實施。

•太追求表面數字(遊客量和產值)

•須有認證機構(或可信賴標準)以吸引認同或高端客源 

    他回國後很有禮貌的寫了感謝信給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及筆者等提供其來台時間的協助,希望有機會促成雙方更進一步的實質交流,包括成立交換生學習的管道,這些民間的交流其實是很好的另類國民外交,希望有相關科系的學校可嘗試建立此一合作機會。

 

泰國強調生態旅遊重心在文化體驗

    來自泰國的 Mrs. Supaporn Prachumpai (Supi)本身是泰國生態旅遊與冒險旅遊協會(Thai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Association/TEATA)副會長,更早期也擔任過會長,也經營Royal Silk Holidays及自然屋(Country Lake Nature Lodge)。其演講主要介紹她所在位於泰國東北部約台灣三分之一大的黎府(Loei)已由民間生態旅遊機構與政府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以便在2011-2016年在的湄公河的Loei省的9個地區開展生態旅遊業。這是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合作發展生態旅遊目的地的良好示範。TEATA憑藉其教育與訓練實績在2010年獲得太平洋亞洲旅遊協會(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PATA)頒發金獎,以表彰其在知識和經驗的教育培訓,與當地社區和當局合作,利用全球永續旅遊理事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GSTC)標準為黎府的旅遊利益相關者制定了指導方針和培訓方法。這些推薦的旅遊路線包括綠色環保旅館、負責任的旅遊業者、生態導遊員、綠色餐廳、環保社區等,強調生態旅遊重心在文化體驗。而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AEN)的日籍會長Masaru Takayama也在這個研擬階段提供了有用的建議。

 

蒙古的傳統遊牧生活才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磁鐵

    蒙古共和國土地約為台灣的43倍,人口卻僅三百萬人,現今仍有40%屬於移動牧民。擔任蒙古旅遊協會(Mongolian Tourism Association)會長的Dr. Damba Gana Gantemur (Gana)則演講「生態旅遊對蒙古農村永續發展的作用:挑戰與機遇」,認為蒙古自1990年以來,從之前的社會主義集團向全世界開放後,其旅遊發展相當迅速,每年約有50萬外籍遊客前來(季節性),主因在於不論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利益相關者對蒙古的大眾旅遊業有共同的想法,了解如何迅速發展之道。可它最後卻產生了很多混亂的影響,因此,生態旅遊的名稱在過去十年來幾已成為蒙古旅遊業的一個奇特名詞和“希望”部門。同時其他兩個重要收入部門的採礦業和畜產業,也和旅遊業同需非常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方式。要進行永續的土地管理,其關鍵在於做好分區管理。生態旅遊應與具有目標規劃的大眾旅遊並行。然而,我們仍在摸索如何能夠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地區看待和發展生態旅遊的問題。在這個研討會,Gana提出他認為蒙古未來發展旅遊的可行之道。首先他分析了蒙古生態旅遊的本質為何,認為空間或土地(牧場),動物或牲畜(野生動植物)和當地人民或生計(文化)是生態旅遊的三大支柱。因此,生態旅遊可以被認為是游牧旅遊(Nomadic tourism)。除了擁有不同權力和霸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外,生態旅遊並不是權力的真正重新分配方式,且並非回歸機會和聲音給保護主義者和當地人,而主要是讓相關的關鍵利益者可互惠交流價值觀和權力。

    第二,生態旅遊向我們展示的三個本質有生態保護、經濟賦權、文化真實性,這是發展生態旅遊三個根本不可分割的要素。但是,我們如何維繫這所謂的永續發展邊緣而不失去其核心價值?其實或許只有當地居民持續地關注這三項要素才能發揮關鍵作用。在此,研究了當地人對生態旅遊產品的參與度。其研究結果顯示對生態旅遊的參與度取決於生態旅遊對遊客的吸引力、當地產品的守護員/提供者、對當地產品的引導介紹/服務提供、產品的合作夥伴和產品的擁有者/老闆。其實這些結論似無特出之處,因為簡單講越是周邊的利益相關者其參與度必然較高,不是嗎?

    第三個策略是針對農村生態旅遊的發展進行分析。它包括以下幾個面向:產品開發計畫、環境管理計畫、經濟發展計畫、社區機構授權計畫、利益相關方合作計畫(私營部門的作用),這些都可舉例說明。此外,應有更多研究放在如何強化生態旅遊的競爭優勢,它主要包含USP獨特的銷售主張以支持高品質產品的開發、吸引投資、以普遍的方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的好處(生態旅遊的評估)、建立品牌識別等。(: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是羅塞里夫斯(Rosser Reeves)在1950年代首創的,他當時是美國Ted Bates廣告公司董事長,里夫斯比較早地意識到廣告必須引發消費者的認同,亦即USP是消費者從廣告中得到的東西,而不是廣告人員硬性賦予廣告的東西)

    然而其面臨的一些問題如核心資源(游牧業)被改變、觀光產業缺乏競爭力、蒙古意像衰退、利益未回歸對當地人等,這些不利因素皆可以有所轉圜。要推動蒙古的生態旅遊其實可以很簡單地回歸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和諧即可,首要減少環境破壞及當地文化的遺失。而演講者認為這些問題可以從落實如規劃自然保護區的分區利用模式來防止區域失序現象,可由嚴到鬆分為第一區的生態旅遊和嚴格限制旅遊區,第二區的遊覽旅遊區,第三區的集中度假村旅遊區,第四區的特殊旅遊區(如挖礦區展示及水療區),第五區的邊境旅遊區(金融、購物、遊樂)。要真正使被邊緣化的蒙古生態旅遊得以發展或可讓當地人致力於生態保護、經濟賦權、文化真實性等三方著手,強力推薦由在地人發展具特色的傳統遊牧生活體驗,同時思考珍貴的環境及水資源利用,如體驗用一桶水洗澡的經驗。確實這些體驗恐非在富裕社會下的人能接觸到,藉由此些生活體驗也是認識蒙古文化的好機會。

 

以服務學習來推動偏鄉的生態旅遊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Dr. Alan Wong介紹透過服務學習來推動偏鄉的生態旅遊及扶貧工作,演講者利用“農村和發展中地區的生態旅遊(Ecotourism in Rural and Developing Regions”的選修課程,分享使用“服務學習”做為教育工具和扶貧工具的經驗,以不同的研究和案例說明生態旅遊有潛力幫助消除貧困,其中有2014年在四川清平、2015昆明西郊團結鎮、2016柬埔寨專案等項目。雖然服務學習與傳統教育模式不同,學生可以通過創新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學習他們的體驗式服務,但個人的疑慮是這些要去服務學習的學生其本體知識與經驗尚不足,很容易因為在過程中被反服務或甚至帶來當地的干擾,為不造成服務學習災難,仍須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本能學識並累積些許經驗後方才進入實習場域。

 

寮國邁向社區型旅遊

    來自寮國的Ms. Soulinnara Ratanavong (Nara)介紹寮國的生態旅遊現狀,寮國236,800平方公里,14條主要河流,森林覆蓋了47%的土地面積,人口約700萬,涵蓋 60個以上的民族。國家保護區佔14%土地面積,有多樣性高的生物及熱帶季風森林。在以往鄉村地區不少人以狩獵為生,現今有漸多人從事社區型旅遊為生(Community- based tourism)。其實她演講前半是替代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AEN)會長Mr. Masaru Takayama進行組織介紹,因會長稍早來台灣參加螢火蟲國際年會但不克參加之後TEA年會。AEN的任務包括以集體成員的經驗來面對永續旅遊的挑戰並迎來新機遇,主要著重有三點:在旅遊部門建立夥伴關係,促進和建構技術能力,以及加強利益相關者網絡。
   
個人認為AEN既然做為亞洲生態旅遊的交流平台,確實有責任提升在不同國家間存在的不同生態旅遊發展階段,即在不傷害生態旅遊發展較落後國家的顏面上,將好的生態旅遊模式轉介或經內化後成為當事人(國家或組織)可以接受的新發展模式。

 

幸福國度不丹的總量管制生態旅遊永續否?

    來自不丹林業部底下的自然休閒生態旅遊(Nature,Recreation and Ecotourism) 局長Dr. Karma Tshering 介紹不丹旅遊政策及其對國民幸福指數發展前景的支持(Tourism policy in Bhutan and its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vision of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東側比台灣稍大(3.8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僅有70萬人口。由於不久前帝王領導人的睿智而由帝王封建走向議會民主。不丹的特色如下:全國沒有紅綠燈、有72%森林覆蓋率(具有憲法授權須保持60%以上)、禁止出口木材和狩獵(受規管捕魚除外),有特色的旅遊政策(總量管制)、奠基於實現發展國民幸福指數而取代國際通用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尤其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是一個發展旨在實現一種和諧平衡的方法:於物質福祉與精神、情感和我們社會的文化需要之間。GNH基於以下信念:幸福就是每個公民的終極慾望,並要以此為目的來開發創造有利條件的幸福。GNH有四大基柱: 公平的社會經濟發展,保存和促進文化遺產,環境保護,好的治理。

    其演講說帖表示不丹的生態旅遊特色在深具活力的文化與質樸的自然環境。旅遊政策很簡單就是高品質低人數(High value/low volume)與高品質低衝擊(High value/low impact)。總量管制保障旅遊品質的方式是每位旅客最低的人頭稅於每日250美元/(三月,四月,五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另外6個月是每日200美元/人。這些費用包含費用包括以下內容:至少3星級的住宿、所有餐點、在逗留期間的合法當地導遊、國境內所有的地面運輸。如此管理措施的好處有:吸引具環境或社會責任感的訪客,對環境的低衝擊,增加就業機會,減少漏稅,有足夠稅收投入社會經濟發展。所以不丹的策略是期待以長期的友善經營來永續生態旅遊業。而最後一張的簡報標明的很清楚:最好有多次可吃的牛奶和奶酪也不要僅能吃一次的牛排。

    然而不丹在過去約十年的民主化過程中,卻也產生了一些質變,如更多人憧憬經濟發展及物慾需求而由農村湧向都市,過去由於媒體管制而無從比較的高快樂指數也因而劇降。據去過不丹的TEA協會常務監事說不丹強力的旅遊管理已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侍者著制式的西方制服而非其傳統服飾、深受印度影響而漸多的西式旅館建築、不接受消費力低的背包客等。簡言之,不丹近年由於太西化後似乎失去了自我的文化認同,所以即使曾經是世界眾人眼中的幸福國度,但内裡卻有漸背離生態旅遊精神的趨勢,值得我們借鑑。

 

後起之秀的越南生態旅遊

    來自越南的賞鳥愛好者兼導遊Mr. Quang Hao Nguyen介紹越南的生態旅遊景點,越南有許多有利的生態旅遊發展條件如有8個世界生物圈保留區、30個國家公園、59個自然保護區、3個世界自然遺產、每年約1200萬人次訪問越南。雖有這些特色景點,但其發展生態旅遊的整體條件並不足夠,主要的困難有: 30個國家公園只有14個對外開放、本地人不太支持生態旅遊、業者缺乏培訓、經營者缺乏能力和經驗。所以有識者已積極在進行相關人員的教育訓練以及遊程規劃,我們認為越南憑藉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假以時日應仍有可期,但宜審慎誤蹈吃快弄破碗的宿命。

 

泰國小島的低碳旅遊

    最後由泰國的Mr. Viwat Wornoayporn 介紹泰國瑪島的低碳旅遊(Low Carbon Holiday on Koh Mak Island, Trat, Thailand),此島僅13平方公里,島周圍27公里,人口僅450人。主產椰子、橡膠種植園、漁業。

其低碳島的概念如下:

•有效利用能源,開發度假村、園藝、交通等的太陽能替代能源

•有效利用淡水

•有效的垃圾管理和減少

•通過限制遊客數量來節省當地自然消費並體驗在地真實性

•本地生產的食物:吃在地生長的新鮮食物

    如此一小島,所有的資源有限,要能做到生態旅遊的第一步大概就是要有總量管制,但演講者似未觸及此一關鍵數字,還有待斟酌其運作方式再來議論。

    上下午另有兩位國內講者,TEA副理事長郭育任老師主講「臺灣生態旅遊機會序列平台之建構雛議與發展探討」及屏科大陳美惠老師介紹「臺灣的部落與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以屏東為例」。兩位皆長期與產官學合作,推廣臺灣生態旅遊不遺餘力,並長年培訓了一批專業的生態導覽人員,是投入臺灣生態旅遊推廣的先行者。

   

    在最後綜合座談時,有人提問請10位演講者給予台灣生態旅遊從0~10分的評分,多數在7-8分間,但澳洲的Mr. Tony Charters及不丹的Dr. Karma Tshering皆未給分,尤其Karma認為一旦生態旅遊落入分數指標就脫離了其內涵,因為生態旅遊要重質而不重量。看看國內一般行政單位所重視的KPI指標或觀光局的遊客人數指標,雖有其目標導向的遵循方式,但總體的觀光效益表現又如何呢? 難怪不丹要以總量管制讓每位入境旅客統一付費算是高價的每日250美元來推廣自家的生態旅遊,不僅其自然資源不致被過度利用,如此創造出的口碑又成為源源不絕的觀光客說帖。來賓們對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是肯定的,但蒙古的Dr. Gantemur Damba (Gana)建言我們有這麼多國家公園與森林遊樂區規劃完善的步道,但似乎沒有相對比例的健行者在使用,殊為可惜。或許這與我們的參訪在週間有關,週末假日應有更多的遊客前來才是。其實這個現象或與我們的休假制度有關,若能更有效的鼓勵國民或軍公教人員多多利用年休前來這些規劃完善的區域踏青減壓,或有助於整體國力及生產力的提升。

 

結語: 生態旅遊應列為前瞻計畫

    之前受TEA協會賴鵬智監事的推薦到捷運北投會館為香港教育大學的科學與環境學系師生分享「臺灣的生態旅遊:機會與挑戰」。授課90分鐘後學生於原教室進行分組討論,我則到外邊長廊休息區接受其中幾位學生更深度的訪談。其實早上他們到宜蘭賞鯨看到好多的飛旋海豚,剛好個人介紹的主題之一就是台灣推動賞鯨標章的經驗,這種結合戶外體驗與學理並重的環境教育必定好玩。其二個人介紹了彰化芳苑養殖牡蠣漁民受惠於所謂海牛的終年辛勞,而彰化縣府也體恤民情成立老牛之家收留年邁老牛的溫馨故事。其三也介紹個人在蘭嶼的海洋經驗,體驗在地的達悟文化才是臺灣培養真正具有海洋民族的底蘊。藉此也重新省思為何臺灣擁有如此好的生態旅遊條件,也是吸引國內外遊客重新認識臺灣價值與體驗臺灣文化的最佳方式,但在主事者眼中卻僅被視為小眾市場而遭輕忽。今年觀光主管單位也順勢再次宣告今年也是臺灣的生態旅遊年,其實如賴鵬智監事曾為文呼籲生態旅遊應被視為政府的永續政策,不因公部門主事者更替而異,也不因政黨輪替而易,它反而是臺灣向國際發聲的主流戰略才對。生態旅遊不能僅在生態旅遊年才受重視,我們須有好的戰略長期持續地推動以吸引外籍旅客,若將此納為前瞻計畫亦不為過,請決策者慎思之!

 

1:邀請外賓演講者資料 

姓名

單位/職稱

國家

Mr. Tony Charters

Founding Director, Ecotourism Australia

澳洲

Mr. Kazuhiro Arai

Director, Ecotourism Japan

日本

Mr. Palitha Gurusinghe

President, Sri Lanka Ecotourism Foundation

斯里蘭卡

Ms. Supaporn Prach-umpai

Managing Director, Royal Silk Holidays Co., Ltd

泰國

Mr. Gana Gantemur Damba

Chairma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Center

蒙古共和國

Dr. Alan Wong

Lecturer,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

Ms. Soulinnara Ratanavong

Teacher, L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寮國

Mr. Viwat Wornoayporn

Director, Country Lake Nature Lodge, Nakorn Sawan

泰國

Mr. Quang Hao Nguyen

Birding Guide,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logy-Vietnam

越南

Dr. Karma Tshering

CEO and Founder , Eco-Call Consultancy Services – Embracing Sustainability

不丹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是亞洲生態旅遊聯盟(AEN)團體會員之一
 

 

延伸閱讀

亞洲生態旅遊聯盟第一次國際研討會就選在臺灣舉辦-20190119

亞洲生態旅遊聯盟第一次移地召開理事會選在臺灣

青芽兒各期目錄索引(FB)  

結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推動友善農業旅遊-陳永松撰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