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於2025年3月19日發布《2024年全球氣候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4),以溫室氣體、地表均溫、海洋熱含量、 海洋酸化、海平面高度、冰川總量、海冰範圍等7項指標來看2024年的氣候變化狀況。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濃度創紀錄,助長2024年氣溫達到歷史新高,加速冰河和海冰融化,推升海平面,並使全球更接近關鍵的暖化臨界點(1.5°C)。海洋熱含量也達到歷史新高,海洋持續升溫,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也加劇酸化程度。
同時,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持續造成毀滅性後果,引發大量經濟和社會動盪。2024年,熱帶氣旋、洪水、乾旱和其他危害導致了新流離失所人數創過去16年來的新高,激化糧食危機,並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報告明確指出人為氣候變化跡象達到新的強度,有些後果在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內不可逆轉。
該報告於3月21日世界冰川日、3月22日世界水日和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前夕發表,意義重大。
我摘譯該報告重點並貼部分可作為環境教育素材的圖,陳列如后,請參考。
關鍵資訊
- 氣候變化關鍵指標再次創新紀錄
- 長期升溫(數十年平均值)尚維持在1.5°C以下
- 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升溫數百年不可逆轉
- 創紀錄的溫室氣體濃度與聖嬰現象等因素疊加,造成2024年的氣溫新高。
- 早期預警及氣候服務(如氣象預報)對保護社區和經濟至關重要
- Key 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again reach record levels
- Long-term warming (averaged over decades) remains below 1.5°C
- Sea-level rise and ocean warming irreversible for hundreds of years
- Record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combined with El Niño and other factors to drive 2024 record heat
- Early warnings and climate services are vital to protect communities and economies

報告說:2024年可能是第一個比工業化前氣溫高出1.5°C的年份,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了1.55 ± 0.13 °C。2024年是175年觀測紀錄中最暖的一年,比先前2023年創下的紀錄高攝氏0.1度。(2023年全球均溫是1.45± 0.12 °C)
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各國同意致力將氣溫增幅限制在比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氣溫高攝氏1.5度內。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初步估計目前長期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在攝氏1.34度至1.41度之間,接近但尚未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上限。
報告同時顯示:
-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過去80萬年來的最高水準。
- 過去10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10年。
- 過去8年,每年都創下海洋熱含量的新紀錄。
- 過去18年創北極海冰18次最小面積紀錄。
- 過去3年創南極冰蓋3次最小面積紀錄。
- 過去3年是有紀錄以來冰川消融最多的時期。
- 自有衛星測量以來,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翻倍。
以下就溫室氣體、地表均溫、海洋熱含量、 海洋酸化、海平面高度、冰川總量、海冰範圍等7項指標來看2024年的氣候變化狀況。
溫室氣體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持續增加,截至目前的監測結果,大氣中三大溫室氣體濃度持續攀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濃度處於80萬年來的最高值,延續近年惡化趨勢。科學家警告,此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氣候系統失衡,使極端天氣事件頻率與強度一再突破歷史紀錄,各國現行減排措施明顯不足以達成《巴黎協定》控溫目標。
三大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CO₂)是指標溫室氣體,其濃度以百萬分比(ppm)計算。甲烷(CH₄)和一氧化二氮(N₂O)對全球氣候同樣具有極大的影響,其濃度則以十億分比(ppb)計算。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這三種氣體的濃度都達到歷史新高:
- 二氧化碳:420.0 ppm ± 0.1(相當於工業化前水準的151%)
- 甲烷:1923 ± 2 ppb(相當於工業化前水準的266%)
- 一氧化二氮:335.8 ± 0.1 ppb(相當於工業化前水準的124%)

KEY MESSAGES
• In 2023,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s well as those of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s in the last 800,000 years.
• Real-time data from specific locations show that levels of these three main greenhouse gas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2024.
地表均溫 Global mean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2023年的地球均溫新高紀錄已被2024年打破,這主要因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加上有降溫作用的反聖嬰現象轉為有升溫作用的聖嬰現象所致。該報告稱,還有其他幾個因素可能也導致幾次的2024年異常溫度躍升,包括太陽週期的變化、大規模火山噴發和有降溫作用的氣溶膠的減少。
從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全球每個月的均溫都超過了2023年之前各月的紀錄。
除了2024年創下地球高溫新紀錄外,過去十年(2015 – 2024年)的每一年都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其中之一。

KEY MESSAGES
• The annually averaged global mean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in 2024 was 1.55 °C ± 0.13 °C above the 1850–1900 average used to represent pre-industrial conditions.
• The year 2024 was the warmest year in the 175-year observational record, clearly surpassing the previous warmest year, 2023 at 1.45 °C ± 0.12 °C above the 1850–1900 average.
• For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each of the past ten years, 2015–2024, were individually the ten warmest years on record.

編按: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2025年1月10日發布新聞說2024年是史上最高溫年(2024 is the Warmest Year on Record)。
海洋熱含量 Ocean heat content
地球系統內溫室氣體封住的熱能約90%儲存在海洋。
2024年,海洋熱含量達到了65年來觀測紀錄中的最高數值。在過去的八年中,每一年都創下了新紀錄。過去20年(2005-2024年)的海洋升溫速率是1960-2005年期間的兩倍多。
海洋升溫導致珊瑚白化、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損失、海洋碳匯減少。它助長了熱帶風暴,並因冰川、冰蓋與海冰等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在百年到千年時間尺度上,這是不可逆轉的結果。氣候預測顯示:即使在低碳排情況下,至少在21世紀的剩餘期間內海洋仍將持續升溫。

KEY MESSAGES
• In 2024, ocean heat content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65-year observational
record, exceeding the previous record high set in 2023.
•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each year has set a new record for ocean heat content.
• The rate of ocean warming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2005–2024, is more than
twice that observed over the period 1960–2005.

海平面高度 Global mean sea level
冰河和海冰繼續快速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達到新高。2024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到1993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2024年的增長率是1993-2002年的兩倍,從每年2.1公釐(毫米)增加到了每年4.7公釐(毫米)。
世界上大多數超大城市位於沿海地區,數百萬人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區(low-elevation coastal zones, LECZ)。
即使海平面僅上升幾毫米,也會因洪水和侵蝕對沿海地區產生重大影響,使人們面臨更大的風暴、洪水和海水入侵的風險。
海平面上升將帶來連鎖和複合影響,如沿海生態系及其服務的喪失、地下水鹹化、洪水和沿海基礎設施毀損等,都是在近期和長期內對生計、定居點、健康、福祉、糧食、水安全和文化價值的風險。

KEY MESSAGES
• In 2024, global mean sea level reached a record high in the satellite record (from 1993 to present).
• The rate of global mean sea-level rise in the past 10 years (2015–2024) was more than twice the rate of sea-level rise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satellite record (1993–2002).
海洋酸化 Ocean pH
海洋每年吸收了約25%人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的影響,卻讓海洋付出了高昂的生態成本。
二氧化碳與海水發生反應,會增加海水酸度。它危害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從而危及生物和生態系服務,包括貝類水產養殖和漁業食品生產已受到打擊,珊瑚礁也受到嚴重衝擊。
隨著海洋pH值下降(即酸度增加),其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會下降。
全球平均海洋pH值一直在以過去2萬6千年來未曾見過的速度持續下降。印度洋、南大洋、赤道東太平洋、熱帶太平洋北部以及大西洋的部分區域下降最多。
預測顯示:海洋酸化在21世紀將繼續增加,其速率取決於未來的碳排放量。深海pH值的變化在百年至千年時間尺度上不可逆轉。

KEY MESSAGES
• Acidification of the ocean surface has continued over the past 39 years as shown by the steady decrease of global average ocean surface pH.
• Regionally, ocean acidification is not increasing uniformly.
冰川總量 Glacier mass balance
地球表面被稱為「冰凍圈」的冰凍部分正以驚人速度融化:冰川正節節敗退,南極海冰面積達到了有史以來第二低的程度。
世界各地都有冰川,其中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高山上有許多冰川。它們是由壓實成冰的雪形成的,然後冰流向下坡,流到較低、較溫暖的海拔地區並在那裡融化。冰川為全世界數百萬人提供生態系服務和淡水。 冰川退縮會加劇短期危害,損害著經濟、生態系統和長期用水安全。
2022-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冰川總量消融最多的三年。自1950年以來,在10個消融量最多的年份中,7次發生在2016年之後。
挪威、瑞典、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和熱帶安第斯山脈都出現了異常的冰川消融情形。
KEY MESSAGES
• Glacier mass loss from 2021/2022 to 2023/2024 represents the most negative three-year glacier mass balance on record, and seven of the ten most negative annual glacier mass balances since 1950 have occurred since 2016.
• Exceptionally negative mass balances were experienced in Norway, Sweden, Svalbard and the tropical Andes.



以下二圖是瑞士Vadret da Tschierva冰川消融前後的對照(來源: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43a9c636ab3345bfabcb11236c266153)


海冰範圍 Sea-ice extent
2024年9月11日北極夏季海冰最小面積為428萬平方公里,為46年來的第七低。這比 1991-2020年的平均值低 117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南非的面積。
衛星紀錄中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18個紀錄都發生在過去18年中。
2024 年 2 月 20 日南極夏季海冰面積達到最小值 199 萬平方公里,當年度最小和最大面積則皆為1979年觀測以來的第二低值。這是連續第三年最小面積低於200萬平方公里。
1978-2024北極海冰範圍變化圖(相較於1991-2020年基準)(四組資料庫)。圖來源:https://www.jkclimate.fr/Dashboard2024/figures/Sea_ice.png


KEY MESSAGES
•The minimum daily extent of Arctic sea-ice in 2024 was the seventh lowest in the observed record (1979 to present).
• The 18 lowest Arctic sea-ice extent minima in the satellite record all occurred in the past 18 years.
• The annual minimum and maximum of Antarctic sea-ice extent were each the second lowest in the observed record (1979 to present).

極端事件及其影響 Risks & Impacts
極端天氣事件導致年度新增流離失所人數創 2008 年以來新高
2024年,儘管少數地區氣溫有所下降,極端天氣在全球仍造成嚴重影響,乾旱導致食物短缺,洪水和野火迫使80萬人流離失所,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紀錄。同時造成了房屋、重要基礎設施、森林、農田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衝突加劇、乾旱和國內糧食價格高企等各種衝擊形成了綜合影響,導致截至2024年全球18個國家糧食危機惡化。
熱帶氣旋是2024年許多重大影響事件的元兇,其中包括9月襲擊越南、菲律賓和中國南部的Yagi(「摩羯」,或名「八木」)颱風。
9、10月,颶風「海倫妮」(Helene)和「密爾頓」(Milton)都以強颶風級別登陸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海岸,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海倫妮」帶來的異常降雨和洪水使得200多人死亡,這是自2005年「卡崔娜」(Katrina)颶風以來,美國本土颶風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12月的南半球,熱帶氣旋「奇多」(Chido)在法屬印度洋馬約特、莫三比克和馬拉威造成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莫三比克約10萬人流離失所。
與溫度相比,降水(如雨或雪)在不同地點和時間的差異更大,這表示一些地區可能面臨乾旱,而其他地區則遭遇創紀錄的洪水。
2024全球降水(旱澇差異)分布圖。綠色:降水量高於正常水準的地區;棕色:降雨不足的地區。顏色愈深愈嚴重。圖來源:https://www.jkclimate.fr/Dashboard2024/figures/Precipitation.png
我將世界氣象組織《2024年全球氣候報告》簡介影片的英文字幕翻譯為正體中文,請參考:
英文報告下載: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4
《2024年全球氣候報告》概覽海報
延伸閱讀:
紅得發黑:2024年6月中下旬全球熱爆圖(影片)-可作環境教育素材
氣候變遷效應:2023年是氣候新紀錄年(中英對照、有報告可下載)
歐盟2040年氣候目標依賴不確定技術——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尚不成熟(中英對照)
氣候變遷實境SHOW-3-地球的退燒藥配方(斯創教育工作群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