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野保所黃美秀師生參訪鰲鼓濕地(相片與心得臉書文)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黃月英攝

 

2020年5月16日,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黃美秀老師帶著修習「人際溝通與保育行銷」(這真是生態保育重要課題)的六名研究生參訪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及周邊社區,除了港口社區與鰲鼓濕地由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訓練的在地解說員導覽解說外,我也受邀為同學簡報「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培力與社區參與過程」,讓研究生們在短短7個小時的看與聽過程中,了解「人」在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中的關鍵角色與營造過程人際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在地參與者守護自然與文化資源的表現和環境傳播的成果,同時也介紹了鰲鼓濕地生態旅遊策略聯盟跟單一窗口兩相結合且能長期運作的配套措施及實施情形。

 

認真的老師教導出認真的學生,同學們在短短三天內,就將參訪心得與相片貼到臉書,實作「人際溝通與保育行銷」。

 

我先秀一下當天參訪情形,再貼出同學們精彩的文章。

 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長丁振管(中間正面者)也是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帶領屏科大野保所研究生探訪社區生活民俗。

 丁村長介紹民間「五營」信仰

 丁村長(前右二)導覽解說保存傳統建制與工法的「笨港口港口宮

 介紹港口宮精彩的三寶—木雕、石雕、交趾陶

 黃美秀老師指著地層下陷的證據

 港口社區是地層下陷環境教育的場域,黃美秀老師(前右二)與研究生偕同丁村長(前右一)在地層下陷證據前合影。

 賴鵬智簡報「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培力與社區參與過程」。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策略聯盟執行長蔡淑麗(單一窗口電話:0975-922678)也蒞臨現場一起參與座談,提供在地人觀點。

 參訪團隊與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策略聯盟執行長蔡淑麗(前右一)及解說員黃月英(前右二)在遊客中心前合影

 解說員黃月英(前右二)為黃美秀老師講解北港溪口景觀

 解說員都自備單筒望遠鏡供訪客賞鳥

 解說員黃月英以輔助圖片說明鳥類生態

 解說員黃月英贈送貴賓以蛤蜊殼製作的端午香包
 

以下是六名認真學習的研究生貼在臉書的參訪過程紀錄與心得(還有精彩的相片),我獲得他們慨允,轉貼分享他們的文字,請參考:

 

郭衍秀 (Hsiu Kuo )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uner.kuo/posts/10221572953902678

在人造建物逐地而起後,冰冷的水泥高牆不只阻隔彼此的距離,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碎化,也越趨嚴重。因此,特定區域保留下來獨有的生態、文化與產業特色,成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契機。嗅得商機後,標榜不同類型的生態旅遊趁勢推出,如果未能掌握生態旅遊的核心概念,便是加速自然資源的迫害。

在經歷多次生態旅遊規劃與人員培力後,賴鵬智老師明確做出生態旅遊之定義:「在旅遊過程中,力求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社會福祉等要素,讓旅遊成為一種友善環境又利益眾生的生活態度。」如何將四個組成要素在操作細節上多加著墨,維持社區內部各個居民的福祉,需要多次溝通協調才能找到適宜的平衡點。由此可見,現行大多數的生態旅遊可能立意良善卻後繼無力,可說只將「旅遊」作為主要宗旨。

人口密集的台灣,因為土地資源明顯較他國狹小,鑲嵌型的生態環境十分貼近所謂「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社區-生態-生產地景」的核心概念,人類生活與生物間自然土地的長期動態景觀,除了提供人類基礎生活所需,維持環境上的生物多樣性,造就出不同領域適性經營的情況。以區域發展的人文特色與健全的生態系統,發展複合式或鑲嵌型的生態文化結構,後續能透過永續經營管理策略延伸富含在地特色的生態旅遊。

為能實地瞭解生態旅遊,前往東石鄉鰲鼓溼地進行一日的生態旅遊。活動為港口村的文化導覽與鰲鼓溼地的生態解說,更榮幸能邀請賴鵬智老師對生態旅遊進行深入的問題交流。在與談過程中,老師對生態旅遊定義相當精準,使用鰲鼓溼地的成功案例進行解說。談及初次進行交涉的挫折與統合社區村民的艱難,凝聚村民的共識擬定各類嚴謹制度,將組織透明化建構對外的統一窗口。在地居民必須盡到巡守、監測和回饋,參加長時間且多元的培力課程,定時彙整監測紀錄給輔導團隊,輔導團隊將資料分析、討論意見,展現成果。

串聯整個生態活動後,賴老師提到重要的一環是「信任」。從社區民眾、輔導團隊到嘉義林管處,三方長期陪伴互相支持交流意見,政府機關適時提供專業知識與進修資源,而社區民眾將財報與營利透明公開,以良善的營運與不依賴過多政府資金挹注的狀況下,創造國內生態旅遊的成功案例。
·
簡報後賴老師逐一解釋活動前我們提出的13道問題。部分問題在簡報過程中已有論述,老師仍詳細說明和解答。許多項目是需要做中調整和各方配合,雖然無法給予確切的制定原則,但只要掌握前述的四大要素,加上良善的「信賴關係」,都能夠依照各地需求做出適性的生態旅遊經營策略。會前會後所參與的港口村文化和鰲鼓溼地導覽,充分感受到賴老師對於覽導員的要求與生態旅遊的架構建立。利用解說體系關聯圖連結不同領域,分析調查和整理出最優質的導覽過程,真的相當不容易。當然,成功的鰲鼓溼地生態旅遊,唯一遺憾的是無法融入區域產業(因為剝蚵殼是與時間競賽,且作業時間不一定能配合得上遊程安排,因此很難供遊客體驗),受限於時間地點與產業特性要進行產業轉型,達到理論上的生態旅遊有一定難度,卻已經看到老師全方位考量的盡心盡力。
·
最後是旅遊心得,在港口村的文化巡禮看到了過往產業造成的環境傷害(魚塭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五營將軍的宗教信仰以及在地居民的傳統智慧應用。來到現稱「港口宮」的媽祖廟,看到歷史更迭下廟宇文化的改變與傳統工藝的美與故事。從廟宇角落的一磚一瓦、一門一柱都富含說不完的故事和含意,才瞭解龍生九子、廟門階級、雕刻工藝、洗石子技術與佛道廟宇結合的始末。午後,在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附近觀察高頭蝠與鰲鼓溼地內賞鳥的遊覽解說,說明鰲鼓溼地從農場經過日據時代建設到現今形成海埔新生地的演變歷程。過程能看到導覽員專精導覽區域外,還連結社區文化和生態環境,就能知道培力訓練的扎實性。事後看到賴老師會依照解說再私下找導覽員檢討精進方法,可以看出對生態旅遊的堅持和熱情,慢慢改正來參加的民眾對於過往生態旅遊抱持的態度。

 

 

李慶陽(Dino Lee)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00003395888919/posts/2720148438108326/

生態旅遊的經營除了天時地利外,更需人和。 

鰲鼓濕地行程中的兩位解說員,都是在地居民。不管是上午的社區文化,還是下午的濕地導覽,我不覺得像是職業導遊般訓練有素的說詞與風範,但更多的是對他們居住的土地,傳遞出深厚的愛與認同。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以往的我僅僅認為在「生態保育」的面向有做到,就能算是良好的生態旅遊。「除了生態保育,還有社區福祉!」賴鵬智老師說。

在鰲鼓濕地這樣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僅是因為天時地利,更是一群在地的社區居民對這片土地的奉獻與經營。周邊社區的共同經營與管理,還有背後賴老師專業團隊的長期輔助與陪伴下,培訓在地解說員與保育公益回饋金的制度,都是為了能夠希望通過在保育生態的過程中,創造在地居民的社會福祉。 

然而這些都不是白白得來,在生態旅遊的經營上,有一群在地社區民眾在默默努力著。不僅是觀光受益,當地的生態保育,更是希望自己的家園能在擁有良好的環境和得到永續的發展。 

生態旅遊,在享受著在地的自然資源時,也許不要忘記,土地也是別人的家園,回饋當地居民的方式,像是聘請在地解說員,消費在地產業,不僅是一種貼心,更是尊重與感謝。


 

 

林亭如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55114520/posts/3202837183068087/?d=n

社區文化的傳承與生態保護

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與文化,皆是先人辛苦流傳下來,生態資源的保存與現代經濟的發展之間的平衡,需要靠在地居民用心經營管理,故保育與經濟共生的生態旅遊在近年蓬勃發展。

從小到大到過無數個山林與海邊,校外教學也參與了許多社區體驗和生態旅遊,小時候在玩樂的當下,從沒想過要在一個區域規劃一條龍的社區體驗與導覽背後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直到這次到鰲鼓溼地校外參訪,透過在地解說員的熱情與賴鵬智老師詳細的解說,使我對生態旅遊有一番不同的領悟,並開啟我對鰲鼓溼地這個地方不同的視野。

當走過一個鄉村和廟宇,你是否有停下來好好了解背後的故事?透過丁振管村長的港口社區導覽,將港口村歷史描述得活靈活現,以前居民是如何靠養殖漁業與種植蘆筍維生;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港口宮,裡面每塊匾額的歷史意義與各項藝術雕飾、建築工法的獨特之處,這些先人的智慧,都得倚賴後人的記載與敘述才得以傳承。

以前我對於生態旅遊的想法僅有在社區體驗生態相關的活動,然而聽過輔導社區生態旅遊經驗豐富的賴鵬智老師演講後深深改觀。他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是「在旅遊過程中力行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社區福祉等要素,讓旅遊成為一種友善環境又利益眾生的生活態度。」其中生態旅遊建立,背後所牽涉到的種種細節,包含在地居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整合,其中打破在地居民的心防與維繫和他們的連結是最為困難的一環。賴老師透過真心與專業,從剛開始居民認為的「詐騙集團」變成人人尊敬的對象,並且在輔導計畫完畢後仍承諾,只要社區好好經營,就「終身保固」,這種用心陪伴著實令人敬佩。

在微風徐徐的午後,黃月英解說員帶我們看隱身在椰子樹上一串串的高頭蝠與溼地導覽。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是一上千公頃的海埔新生地,擁有豐富多變的溼地景觀,故吸引了大批的水鳥進駐,透過解說員生動的解說,我充分感受到她鳥類生態的專業與對這份土地的熱愛。她也娓娓道來,多虧賴老師輔導在地生態旅遊,讓她有機會當解說員,藉此豐富她的人生。我想,透過生態旅遊,保護地方生態,活絡地方產業,維繫居民感情,成就個人人生,是生態旅遊最可貴的地方吧!


 

 

蘇晉緯

FB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040960609/posts/3211522312225769/?d=n

什麼是成功的生態旅遊?是精彩的生態資源導覽?還是有趣的傳統生態知識活動體驗? 

在鰲鼓溼地,除了聽到當地解說員的導覽解說外,這次也幸運地能和負責輔導社區的賴鵬智老師對談,聽他說最初是如何溝通、指導,以及後續如何維持。 

過程中我想起當初大學上國棟老師的課時,他說:「一個生態旅遊,必須融入人文,這樣才有溫度,能夠吸引人。也要讓當地居民有實質及心理的獲益,才能使之有持續下去的動力。」這讓我在聽賴老師分享時特別有感,一個好的生態旅遊最重要的反而是當地居民的態度,鰲鼓溼地的導覽除了賞鳥外,還加入社區特色、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同時也加入解說員的生命故事,讓來訪的遊客不僅僅是「看鳥」,也同時深入當地民眾生活。 

生態旅遊對我說是個在地實踐創生的過程與結果,沒有最好的做法,只有最適合的做法。其中溝通是很重要的,與居民、政府合作、獲得認同,往往就是透過良好的交流討論。鰲鼓溼地就我看來是個成功的案例,雖然它可能還不是非常完美,但確實給予其他想推動生態旅遊地區一個未來期望的發展方向。 


 

 

阮莫涵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157409687952612&id=100010507755741

鰲鼓溼地看待人類與自然環境共存的平衡點 

當住在都市的人們厭倦了一年365天的水泥大樓與灰冷的柏油路,並準備利用假期安排一次重返自然的機會時……,google裡各縣市旅遊景點「報名生態旅遊」四字總是穿插在各觀光網站之間。海岸邊、深山裡,墾丁梅花鹿、小琉球綠蠵龜、東海岸賞鯨船、中南部螢火蟲。琳瑯滿目的旅遊攻略把人和自然「超近距離接觸」的夢幻照片塞到你眼前。 

這時我們不妨思考生態旅遊的的初衷究竟為何? 

自十年前開始,賴鵬智老師手把手帶領村民,將鰲鼓從地層下陷、無法耕作的濕地成功轉型國內熱門的賞鳥、高頭蝠景點,融合了當地漁村、廟宇文化,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他一語道破生態旅遊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旅遊過程力行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社區福祉,讓旅遊成為一種友善環境又利益眾生的生活態度」。 

回顧過往,我們時常見到觀光業者為了噱頭而將螢火蟲抓在手上供遊客拍照,又或者為了拍下魚兒環繞的浮潛美照而在海中投放餌料,這樣以「利人」角度做出的行為完全違背了生態旅遊最初的宗旨。 

我想這也是鰲鼓溼地在生態旅遊中特別成一股清流的原因。 

此外,鰲鼓令人特別驚豔之處還有當地解說員都是在地生根的居民,在此之前從事的行業可能與生態毫不相干,但大哥、大姐們對於自己家鄉的熱情透過有故事、真性情的解說反而更深得人心。 


 

 

羅貫銘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osboring/posts/1457992334383969?hc_location=ufi

記得小時候的印象,周末家庭出遊都會從雲林沿海開台61線,通稱為西部濱海快速道路,到達嘉義布袋、東石遊玩,在雲林往嘉義途中,都還沒踏足過擁有豐富濕地生態環境的地區,像是雲林的成龍溼地、嘉義的鰲鼓溼地。 

這次為了瞭解生態旅遊,造訪了近幾年推行生態旅遊很成功的嘉義鰲鼓溼地,透過生態旅遊了解如何達到人與自然友善共存的方式,也引用以前在輔導鰲鼓溼地生態旅遊的賴鵬智老師的一句話:「在旅遊過程中力行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社區福祉等要素,讓旅遊成為一種友善環境又利益眾生的生活態度。」也是我們來鰲鼓溼地的目的。 

參訪記錄過程中,能體會到社區、溼地導覽,讓我們暸解文化、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因為鰲鼓溼地周邊大多屬於漁村類型社區,在傳統文化提到人與廟宇關係,就從歷史、藝術、村莊故事角度切入解說、以及居民如何配合當地土壤性質栽種適合的作物、並講述當地養殖業過度抽出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影響。生物多樣性層面,當地有很多特色資源,像是家燕、高頭蝠,在講述社區與動物之間關係,也提到鰲鼓溼地形成原因,看到棲息在溼地生態系中豐富的鳥類,也是體驗到第一次賞鳥經驗偷窺。 

當天也邀請賴鵬智老師來為我們進行演講,提到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會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時地利的時間環境外,最主要也要人和,發現導覽解說人員從地方領袖到家庭主婦等等,都在為堅守維護著鰲鼓溼地,整個社區凝聚力、行動力非常的強,並真正瞭解到為環境付出不分任何角色,往往也只是需要一個行動和認識自然契機。 

可以發現的問題:偏遠鄉村地區雖然開發少而造成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但會實質發現在鄉村地區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傳統文化產業的斷層等許多問題,都呈現許多人力、資源上的不足,如何讓年輕人回流、創造工作機會,都是蘊含維護地方環境的一塊重要環節。 

當天行程結束,也很幸運可以在溼地遇到陽光跟雙彩的景色。



 

黃老師的學生在參訪前先傳十來題想了解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在營造過程及後續制度維護的相關問題。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同學們非常認真做了參訪前的功課,提問都很深入,也很到位,確實都是社區在推展生態旅遊時會碰到的「眉眉角角」。我最高興面對這樣認真肯學的年輕人,簡報後的座談也針對這些問題,儘可能的在有限時間內報告我自己體會的心得。

以下是13道問題:

1.想了解生態旅遊在不同地方的應用性,例如鰲鼓濕地、丹大,漁村社區和原住民部落在操作上會有什麼問題,以及如何透過生態旅遊,建構出當地特色,並且創造生機、解決當地問題、保育生態的成果。

2.如何跟當地人進行溝通,以及如何行銷當地的特色旅遊行程,以及什麼原因動機去輔導當地社區,也想知道鰲鼓濕地 (四股、港口和鱉鼓社區)跟附近雲林口湖成龍濕地( 成龍社區),兩者村落類型和問題大同小異,主要差異在管理單位,但是兩者社區發展、營運狀況跟比較。

3.生態旅遊除了解說員解說、環境物種的監測、當地特色轉型 (體驗活動),是否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地方問題與環境的解套方法。

4.如何維繫當地解說員每年進行培訓和巡守,嚴格執行整個生態旅遊的運作機制,又不會失去社區的凝聚力?

5.隨著鰲鼓濕地的生態旅遊建立,也帶起整個區域的生態旅遊產業鏈,該怎麼整合一條龍的活動安排,以及各部分的預算評估與對外統一窗口?

6.在推動生態旅遊時,當地居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想請問賴老師如何維持與居民的關係?又是否有遇過部分人想法有出入,導致無法配合的狀況?如果遇到了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7.生態旅遊的推行伴隨著經濟效益,而扯到錢就可能會產生利益問題。在利益分配與使用上會不會有無法得到共識的時候?假使因此產生質變,該採取什麼行動解決?

8.一般社區想到生態旅遊著重的可能多是營收,然而鰲鼓濕地的在地解說員要肩負無償巡守濕地及生態旅遊指標物種監測的義務,在辛苦培訓完成後是如何後續管理,並且使解說員持續願意無償付出?

9.位於鰲鼓濕地北邊的水溪靶場是空軍戰機訓練炸射的一個靶場, 主要是投擲練習彈及機砲射擊,雖然此靶場設置早於鰲鼓濕地的形成,但至今仍在運作,想請問會不會對當地鳥類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有則至今仍運作有什麼配套措施防止干擾嗎?

10.鰲鼓濕地周圍有多個社區,最初在整合各個社區形成生態旅遊策略聯盟時,有無遇到任何困難,並且在後續分配社區生態旅遊業者的回饋金時,有無意見分歧,該如何從中調解 ?

11.在一個地區操作生態旅遊,會有許多不同領域問題,輔導團隊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專業能力,以及哪一個專業領域是在生態旅遊專業上是最重要,例如行銷、資源調查能力、社會學等等?

12.生態旅遊輔導團隊在地方操作整個遊程規劃到解說人員培訓,和社區人員的凝聚,花費的時間、心力還有生態旅遊可以在該地區運作的關鍵原因?

13.鰲鼓濕地遊客管制量是如何制定?藉由單一窗口的聯絡要如何決定由哪個社區解說人員進行導覽,是採排班制還是依照遊客要去的社區,由該社區的導覽人員負責?

 

延伸閱讀

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2015年新定義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及其出處)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世界保育大會決議強化生態旅遊標準(中英對照)

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的三個法寶:政策、認證與特許(中英對照)

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王鑫老師文章

生態旅遊的外在與內涵

怎樣的遊程可以稱為生態旅遊遊程

本網誌「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生態旅遊或觀光遊」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3 則留言

  1. 謝謝賴鵬智老師的分享和彙整,並謝謝當日村長和黃月英小姐二位,以及執行長蔡淑麗的精彩解說,學生和後學獲益良多,且十分感動鰲鼓所建立的出的合作夥伴關係,令人感動與敬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