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現場紀實(影片與相片)

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20180730-賴鵬智攝-1.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2018年7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有一場盛大隆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45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我是該單位的專家組成員,多次受邀到大陸的幾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演講交流與考察,欣逢這次盛會,自當前往祝賀,也很高興與多位學者專家老師們及好朋友們見面一敘。

一般人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及中國參與該計畫的一些表現不甚清楚,我在此先引用一些資料說明一下。

 

關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UNESCO)於1971年開始推動「人與生物圈計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屬於政府間科學計劃,旨在為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奠定科學基礎,並劃設「生物圈保護區」(Biosphere Reserves),生物圈保護區是重要的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倡導採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永續利用相調和的解決方案。

「生物圈」是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休斯於1875年提出的一個科學術語,大意是「地球表面生物居住的地方」。該圈層位於海平面上下各1萬公尺範圍內,雖然只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但卻是一個浩瀚的生態系統。

長期以來,「生物圈」只是一個很小眾的科學概念,直到20世紀60~70年代才引起廣泛關注。當時人類成功登陸月球並首次拍攝到地球的「全身像」。從此,人們深刻地理解了「生物圈」的內涵,開始思考人類近現代以來對全球環境造成的顯著影響,例如人口的激增、資源的過度開採、生態的巨大破壞,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人與生物圈計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人與生物圈計畫」的核心理念是:為改善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打造一個科學基礎。「人與生物圈計畫」首次提出了生物圈保護區的概念,並且將保護、發展、培訓和監測功能結合起來;在管理模式上提出了嚴格保護的核心區、可以進行與保護目的相一致的人類活動的緩衝區和實施可持續資源管理的過渡區。

「人與生物圈計畫」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特別強調在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需要政府決策人員、管理人員、科學家及當地人民密切配合。 

 

大會播放中國「人與生物圈計畫」成果介紹(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成立

1973年4月,中國政府派簡焯坡、陳永林、金鑒明作為代表,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第二屆國際協調理事會。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 (簡稱「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 正式成立,秘書處作為其日常辦公機構設立在中國科學院。迄今為止,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已經組建了六屆國家委員會,目前的這一屆國家委員會由49名相關主管部門代表和專業人士組成。其中,中國科學院作為主席單位;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原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作為副主席單位;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國家海洋局、原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作為委員單位。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職能

(1)協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在中國的實施;
(2)促進中國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通過知識、理念和經驗的交流,以及國際合作,提高中國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
(4)按照「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法律架構」指定程式,負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的申報工作。截至2018年7月,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177家網絡成員中已有34家成功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5)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法律架構」規定,每10年對網路成員進行一次評估。評估後協助保護區完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對保護區評估的回饋意見。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歷任主席及秘書長 

主 席:

第一任 童第周院士 (1978~1979年)
第二任 秦力生院士 (1981~1986年)
第三任 孫鴻烈院士 (1987~1992年)
現 任 許智宏院士 (1993~至今)

秘書長:

第一任 陽晗熙院士 (1978~1986年)
第二任 李文華院士 (1987~1990年)
第三任 趙獻英研究員(1991~1998年)
第四任 韓念勇研究員(1999~2008年)
現 任 王丁研究員 (2009~至今)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主要工作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將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保護區科研監測、資訊化建設、人才培養、公眾教育和管理政策研究等領域。

科研管理

為發揮保護區科研功能,培養科研監測人才隊伍,清查保護區本底資來源資料,共用管理集成資料,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服務於保護區的需求,為保護區與科研院所之間建立起橋樑。

人員培訓

「人與生物圈計畫」是智力投入型計畫,這一特點決定了人員培訓是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活動的重要內容。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建立了系統化的培訓體系,培訓物件從保護區技術人員發展到管理人員和主要領導,並逐步吸引社區居民參與,提高保護區整體管理水準。並鼓勵生態系統典型、自然條件突出、基礎設施齊備、具備培訓能力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申請設立「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培訓基地」。目前,神農架、梵淨山和汗馬三個保護區已成功申請成為生物圈保護區培訓基地。

獎勵獎項

為了鼓勵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的青年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並表彰那些長期堅持在保護區一線從事巡護監測工作的人員,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2016年起,設立「青年科學獎」與「綠色衛士獎」;為了獎勵那些支持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工作的評估專家、企事業贊助單位及保護區管理人員,于2018年成立40周年之際,特設立「傑出貢獻獎」。

國際合作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支援並鼓勵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的實施,擴大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的影響力。在過去的40年裡,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為保護區網絡成員與美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德國、韓國等國家的網絡成員開展互訪、合作、學習,搭建平臺。 

為更好的實施和落實「人與生物圈計畫」,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鼓勵網絡成員積極參加國際會議如聯合國教科文大會、海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會議、東亞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會議和其他相關國際會議。同時,還積極支持國際培訓。第一屆至第六屆東亞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中國、韓國、日本、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會議和培訓均在中國舉辦,對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傳播生物圈保護區理念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鼓勵優秀的網絡成員中的青年人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舉辦的青年論壇,強調青年人是生物圈保護區的未來,應當積極參與「人與生物圈計畫」的實施,對生物圈保護區的規劃與建設表達自己的想法。

 

出版宣傳工作

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建立後,需要一個網路成員之間交流的視窗。1994年,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創辦了內部刊物《中國生物圈保護區》。1999年,《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改版為《人與生物圈》雜誌並公開出版發行。《人與生物圈》雜誌的核心內容是報導中國自然保護區及其所在地區的生態價值、生態困境和保護成績,堅持深入一線獲得第一手資訊,拍攝第一手圖片,圖文並茂,自發行以來獲得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雜誌為雙月刊,截至2018年5月已經出版了110期。此外,出版物還包括《馬德里行動計畫》、《塞維利亞生物圈保護區綱要》、《人與生物圈計畫戰略》(2015~2025年)、《利馬行動計畫》(2016~2025年)、《利馬宣言》及不定期宣傳材料等,這些出版物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重要資訊來源的載體。而這一本也是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各國家成員中唯一一本的相關刊物,具有指標與範例作用。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為推廣「人與生物圈計畫」的核心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並進一步做好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的宣傳工作。2017年8月,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與新華網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利用融媒體手段,搭建「人與生物圈」線上傳播平臺,宣傳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的前沿資訊,擴大「人與生物圈計畫」的傳播與推廣。

36-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紀念專輯-雜誌創刊19年-人與生物圈雜誌-201803期.pn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人與生物圈》雜誌

37-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紀念專輯-封面-人與生物圈雜誌-201803期.pn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人與生物圈》雜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45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專輯

 

攝影大賽

為弘揚保護區生態文明建設,運用影像技術手段反映中國生物圈保護區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真實寫照,宣傳保護自然文化生態系統。2017年12月,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與新華網科普頻道聯合啟動首屆中國生態攝影大賽,在這次大會中公開頒獎。

 

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行「人與生物圈計畫」在全球的實施,建立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與之相對應,為了更好地在中國推行「人與生物圈計畫」,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于1993年建立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hina Bisophere Reserve Network,簡稱CBRN)。如今,網絡成員已經從成立之初的45家增加至177家,其中有34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 

大會播放中國「人與生物圈計畫」內容介紹(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

 

 以下則以影像(影片與相片)呈現參加二天會議所見:

3-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20180730-賴鵬智攝-2.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會場在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

4-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賴鵬智攝-20180730_092731.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播放開幕影片

5-許智宏-中國人與生物圈40周年大會開幕致詞-20180730.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開幕並致詞。許主席在二天大會自始至終各項活動、論壇全程參與,精神與體力過人,以身作則的表率令大家敬佩萬分。

 

8-中國人與生物圈40周年大會-傑出貢獻獎李文華院士鐘承湛(凱樂石品牌創始人)楊業勤犯境山前局長-20180730-賴鵬智攝-3.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首次頒發的傑出貢獻獎,獲獎者左二:李文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右三:鐘承湛企業家(登山用品凱樂石品牌創始人)、右二:楊業勤梵淨山保護區管理局前局長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傑出貢獻獎獲獎者介紹影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林學家、生態學家。在近70年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從事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自中國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計畫以來,一直致力於人與生物圈計畫在中國的推廣和實施,他率先進行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補償領域研究和實踐,開拓並領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組織大型國際生態研究合作計畫,培養了我國眾多生態學研究領域的骨幹。連續擔任兩屆人與生物圈計畫國際協調理事會主席,參與籌備了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成立,在國際上積極介紹推廣中國人與生物圈工作的成果與經驗,擴大了我國生態保護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

鐘承湛,民營企業家,連續10多年,一直公益支持「人與生物圈計畫」在中國的實施和推廣,關注並致力於改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一線工作人員野外工作裝備的專業性與安全性。連續多年公益提供多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野外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團隊的野外作業裝備,支援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綠色衛士獎的設立,公益組織並開展面向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戶外技術與安全培訓。提名鐘承湛先生,不僅是表彰他個人,也是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並投身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美麗中國的工作中來。 

楊業勤,紮根保護區工作40年,曾任梵淨山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二級研究員。主持並成功完成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申報,系統推進了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規章制度的建立,前瞻性地推進保護區地方立法,建立保護區後備人員培養機制,堅持保護優先,協同發展的人與生物圈理念、塑造保護區與地方的新型合作協調發展關係。在加強完善保護區科研力量的同時,構建了廣泛的國內、國際科技合作網路,首次摸清了黔金絲猴的野外生態習性,在保護區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護、社區協調發展、公眾生態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9-中國人與生物圈40周年大會-綠色衛士獎施小剛(臥龍)、楊權勇(梵淨山)、張英軍(崑崙山)-20180730-賴鵬智攝-2.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綠色衛士獎獲獎者左二:施小剛臥龍、右三:楊權勇梵淨山、右二:張英軍(昆嵛山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綠色衛士獎獲獎者介紹影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

施小剛:臥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近幾年,施小剛這個名字,已經和「熊貓」、「雪豹」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就是這個中年漢子,風餐露宿,帶頭完成了1164平方公里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個體動態及DNA建檔工作、436平方公里的雪豹科考調查,為推動「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保護戰略做出了獨特貢獻。人們說他「手勤」「腳勤」「眼勤」,他的足跡遍及山山嶺嶺,說起管內的地形地貌、動植物分佈情況,如數家珍。施小剛通過GLS地理資訊系統操控、GPS定點尋找目標等訓練,打造了一支掌握新技術的精銳團隊。他還拍攝了一個短片——《來自遠山的呼喚》,傾吐了臥龍人誠摯的心聲:讓這一片山林永遠保持美麗和安寧!

楊權勇: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楊權勇來梵淨山已經17年了,他並不在意個人的那份成績單,他走心的是保護好管內的一草一木。自打環山公路開通後,保護工作面臨嚴峻的考驗。他對老百姓說,咱可要保護好自己的家園啊!於是聯合社區共管組織,通過創新方式,讓野外巡護管護更加富有成效。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他走村串戶,及時排除隱患。近幾年,他協助科教部門對轄區內的主要河流進行水質和兩棲動物監測。兩年前突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楊權勇徹夜組織轉移人員,雖然站房被洪水沖塌了,但片區內無一人傷亡。看著森林裡金絲猴活蹦亂跳的身影,楊權勇欣慰地笑了!他辛苦並快樂著,因為他是一名光榮的「綠色衛士」。

張英軍:山東昆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林校一畢業,張英軍便開始深情守護著昆嵛山的赤松闊葉混交林。保護區勘界時,他踏遍了這裡的一百多個山頭,最終繪製出了精確的功能分佈圖。從申報工作到編制總體規劃,從基礎建設到合作建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都凝結著他的一份心血。張英軍勤學上進,先後完成了動物學本科和農業推廣的碩士學業。走上領導崗位後依然身先士卒,看護巡查有他,一線執法有他,撲火搶險也有他!2015年保護區周邊起火,他在火場奮戰了三天三夜。張英軍說,我是大山的兒子!為了保護好山東半島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他傾心傾力,過年都顧不得回家,真是「山間辛勞十八載,清風青松常入懷。」

10-賴鵬智參加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活動看板-賴鵬智攝-20180731_083148.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在在展場還有科普環教活動,據現場人員說聽講熱烈,許多小朋友熱衷參加,環教宣導效果良好。可惜我在另一會場聽演講,沒有拍到活動盛況。

 

7-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論壇-賴鵬智攝-20180730_160342.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開幕大會後在第二會場有一天半的論壇,演講場場精彩。

1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除了大會與論壇,還有各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的展覽,展示保護區資源特色、保護成果及陳列或分送文宣品。

1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29.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這次大會的主題:協調人與生物圈 保護生命共同體

12-中國人與生物圈四十周年大會展覽播放賴鵬智考察長白山訪問-2-20180730.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展場播放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家成員於2017年勘查長白山生態營地的影片,其中有我受訪的片段。

萬祥(北京)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提供

2017年,上面影片的製作單位「萬祥(北京)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正式簽訂了項目合作,成為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案合作單位,也是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生態營地唯一執行機構,以自然教育和生態解說為核心理念,負責生態營地項目的落地實施與具體運營管理。 

灰雁營地是萬祥(北京)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生態營地品牌,遵循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宣導的生態旅遊理念,堅持以三個標準(以環保節能作為產品之標準、以遵守生態公約作為營員參與之標準、以恪守生態保護理念作為合作夥伴甄選之標準)建設、運營和管理營地,並將在運營過程中成立生態旅遊保護基金,積極推進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系統,探索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

在硬體方面,灰雁營地是基於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建立營地,其中包括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在軟體上,每個生態營地都擁有中科院專家針對每一個保護區專門整理和編纂的科學解說體系。當營員進入營地的那一刻,收穫的不只是一般民眾所未見的風景,更是科學、系統的自然知識和啟發,是一個關於自然生態的知識分享平臺。

27-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生態營地灰雁營地LOGO-縮.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灰雁營地標誌

生態營地的工作人員90%以上都將是當地居民,為在地創造眾多就業機會,尤其是生態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系統的普及,將進一步增加當地稅收,促進共同富裕。

更重要的,為切實永續地推進生態保護工作,灰雁營地將設立生態旅遊保護基金,用於培訓當地人再就業,招募及培訓全球義工和志工,完善保護區培訓與講解資料,實現生態解說系統的永續利用。

基於萬祥公司對生態營地有著符合國際先進的保護環境理念及欲引進尖端環保設施落實生態旅遊相關做法,在在讓我佩服,我也應允該公司我很願意極力協助,與眾人合力共同打造中國與世界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及自然教育的範例。 

以下是部份保護區的展示區:

13賴鵬智參加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8.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4-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2.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5-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3.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6-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4.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7-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5.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8-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19.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19-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20.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25-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23.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20-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21.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2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場-20180730-賴鵬智攝-28.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在今(2018)年6月入選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設計黔金絲猴吉祥物,並據以製作各式紀念與保育宣傳品。

28-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紀念專輯-中國34處生物圈保護區-人與生物圈雜誌-201803期.pn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中國有34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以下是各保護區的簡介:
35-中國人生物圈40周年大會會場資訊-頁面_23.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38-中國人生物圈40周年大會會場資訊-頁面_05.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這是大會二天主要行事

以下是二天議程內容:
43-中國人生物圈40周年大會會場資訊-頁面_09.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大會也頒獎首屆(2018)生態攝影大賽入選作品,因為審查嚴格,多個獎項的第一名從缺。

以下是這次大會贈送的紀念品:紀念郵票套票
47-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郵票套票-20180730_頁面_4.jpg -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40周年大會

延伸閱讀

本網誌「中國大陸系列」專欄各文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里山生態公司文章《恆春的土會黏人》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蔡惠卿文章《創建永續新生活模式》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許逸玫文章《建立永續家園》

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體驗台灣社頂公園夜間生態》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彭瑞祥文章《交流改變環境》

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環境教育案例》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宋心怡文章《鰲鼓濕地生態簡史》

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衣食住行話生態》

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工作假期》

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保育案例》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陳仕泓文章《台北關渡自然公園》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王力平文章《台灣之美》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賴鵬智文章《台灣生態旅遊新典範—鰲鼓濕地》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陳美惠教授文章《台灣生態旅遊回顧與展望》

台灣生態攝影簡介、螃蟹拍攝入門與生態攝影圖片管理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桃米社區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賞鳥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步道志工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社頂部落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頂笨仔聚落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

中國「人與生物圈」雜誌報導台灣珊瑚礁保育

中國「人與生物圈」雜誌報導台灣鯨豚保護和賞鯨旅遊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生態旅遊「荔波宣言」(相片與影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