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團隊於2012年接受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執行「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推廣輔導計畫」,為了瞭解國外生態旅遊思潮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現況,除了參照團隊成員本身在國外參訪的經驗,也努力在網路上搜尋案例,作為執行計畫時的參考。
我們將搜尋資料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國際生態旅遊學術報告,著重在近十年來的生態旅遊概念趨勢與學術理論,這部分請暨南大學休閒學與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曾永平老師主導並主筆;另一部分是找尋各大洲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實例,有相關主管單位、所在地區參與單位、社區人文、地理、環境、生態、生態旅遊發展歷程、相關機制、行銷、問題……等內容可供本案參考的優先選擇,這部分由兼任助理賴儀宣小姐負責搜尋並翻譯。
這些辛苦蒐集又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值得分享給關心與推展生態旅遊的各界先進,因為篇幅長,以下分為12篇分次刊登,第一篇:前言、第二篇:國際上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概念趨勢與學術理論摘要、第三篇至第十二篇是單一的國外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案例,敬請參閱並指教。
第七篇:國外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案例—
Case 5 :厄瓜多爾科芬(Cofan)族薩巴婁(Zabalo)聚落
u 位置
科芬(Cofan)族為分布於南美洲厄瓜多爾東部及哥倫比亞南部的原住民族,屬於美洲奇布查語系的古老支派,原始居住的聚落散落分布於亞瑪遜河上游的支流沿岸,像是珍珠項鍊般由河流串連起,平時是獨立的聚落,除非為抵禦共同敵人時會團結奮戰。原本科芬族過著漁獵生活,並無文字歷史紀錄只有口傳歷史,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與科芬人戰爭了數十年,直到17世紀透過傳教士和平進入,開始與外界有了接觸,但西班牙移民帶來了歐洲的傳染病,無法抵禦外來疾病的科芬族人口大幅度的減少,從原本16世紀估計約有1萬5千人至5萬人間,至19世紀末下降可能不超過350人。根據西元2010年的人口統計估計科芬族目前約有2100人。
原本厄瓜多爾東部科芬族人居住的區域,在1940年代就發現石油,但因當時價格不高,美國石油殼牌(Shell)公司並未大量開採,在1960年代因為美國石油德士古(Texaco)公司大舉開採石油、傾倒有毒廢料並砍伐雨林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造成科芬族人罹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比例升高,科芬族失去獵場與生活區域,只好到石油公司工作。因此博爾曼(R. Borman)發起由科芬族人控告該石油公司必須對於環境污染付出高額的賠償,官司纏訟十多年,在2012年厄瓜多爾法院裁定於2001年購併德士古公司的雪佛龍公司(Cheveron)必須賠償86億美元,但因該公司認為污染的油田大多由厄瓜多爾國家石油公司經營,並在1990年代德士古公司已經付出高額清潔費用,因此仍會繼續提起上訴。
部分居住於的拉戈阿格里奧(Lago Agrio)油田附近的科芬族為了族群的生存和傳承,並考慮生計而於1979年開始投入旅遊,因此尋覓合適的居住點後,遷徙至薩巴婁(Zabalo),位置靠近厄瓜多爾與秘魯邊境。在1984年原本只有3個家庭,10年內有超過20個家庭超過100人居住於此。在此期間石油的開採仍繼續威脅他們的生存空間,但以此聚落領導者博爾曼為首,不斷與石油公司抗爭,並推動政府立法保障科芬族人使用土地之合法權利,終於在2007年得到厄瓜多爾政府同意科芬族合法使用75000英畝(30351公頃)的土地,此聚落也成為目前保存科芬族傳統文化的主要中心。
u 生態旅遊資源
厄瓜多爾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生物多樣性密度非常高的國家,在東部的亞馬遜地區為熱帶雨林,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尤其是賞鳥活動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前來。但例如:眼鏡熊(為目前熊科中與大熊貓親屬關係最近)、金剛鸚鵡、亞馬遜河龜、角雕、山貘等等,因為環境的破壞,許多在其中生存的物種受到威脅。
u 遊程
於「科芬族生存基金」網站(https://www.cofan.org/ecotours.html)中有遊程的內容介紹,主要強調亞馬遜叢林旅遊體驗,當地科芬族人導覽、並住宿於原住民社區。費用包含:從新洛哈(Nueva Loja,蘇崑比奧斯省首府)往返以及遊程中之交通費用、導覽及船夫費用、住宿、餐費。因為汽油價格高漲,無法接待4人以下團體,但可協助併團,另外不建議安排不滿5天的行程。每人每天的費用如下:4人每人每天美金100元,約台幣3000元;5-6人每人每天95美元;7-8人每人每天90美元;9人以上每人每天85美元(註:厄瓜多爾使用美金作為貨幣)。
另外亦有主題行程的推出:以2012年8月推出之遊程「從安地斯山脈到亞馬遜:透過科芬之眼看見自然與文化之旅」為例,從厄瓜多爾首都基多(Quito)做為起迄點共12日行程,從較高的海拔開始,安地斯山脈附近的保護區、雲霧森林賞鳥,再往低海拔的熱帶雨林觀察雨林生態,體驗科芬族人生活。4-6人每人美金2150元;7-12人每人美金1950元。
科芬族居住之茅草屋及獨木舟(https://www.cofan.org/ecotours.html)
u 生態旅遊發展過程
科芬族由從1978年開始由博爾曼為首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為厄瓜多爾北部雨林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濫觴。創辦人博爾曼為外國傳教士與科芬族人生下的小孩,在完成美國學業後回到原鄉,發現科芬族的困難處境,便開始運用他的所學和對西方世界的認識,爭取科芬族生存的權利。除了環境保育、土地權利的抗爭外,更建立生態旅遊公司,進而推展保育計畫,引進國外保育資金,例如:國際保育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全球保育基金(Global Conservation Fund),訓練族人成為全職的保育巡守員,其中持續進行的是兩種亞馬遜河龜的保育計畫,及科芬族領域和鄰近保護區的巡守計畫。
在科芬族開始接觸遊客時,大部分是已經習慣南美洲廉價物價的背包客,科芬族帶他們去森林狩獵或捕魚,由背包客出汽車油資,這樣族人可以藉機帶回族人食物,但實際上卻無法從中獲利。另外他們發現有遊客對於狩獵並沒有興趣,他們比較希望能知道科芬族人在叢林中的生活智慧,他們思考並衡量船隻交通費用後,決定嘗試接待這些人到叢林旅遊體驗,這就是科芬族發展生態旅遊的開始。
他們在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生態旅遊時有三大原則:
1. 強調自然環境,而非文化和宗教,避免特別為了遊客打扮、假的祭儀舞蹈表演,帶他們到森林體驗瞭解自然,他們的藥用植物,如何與森林共處,在這樣的過程中若和他們變成朋友,才邀請遊客參加他們的社會儀式,是以朋友而非遊客的身分參加。
2.只請科芬族的廚師而不外聘,剛開始接待外國客人時,旅行社會針對食物和住宿給些尖銳的批評,但他們發現遊客回覆的反應卻是對於科芬族生活印象深刻,因此在這點上絕不妥協,只提供道地的科芬族生活體驗及飲食。
3.社區的經濟資源分配是建立在科芬族的文化和知識上,而不是西方文化的薪資階級分配。
為了讓社區整體都能參與生態旅遊,他們開始建造小木屋共同經營,並且獲得資金,一方面繼續用來爭取族群土地使用,一方面建立組織凝聚彼此。
在他們開始發展旅遊業時,發現科芬族文化和熱帶雨林是如此密不可分,以前他們認為這些資源永遠都在,但如今發現若沒有雨林他們日常所用、傳承知識都會消失,讓他們更意識到保存本身文化也必須同時保育環境。從以前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型態,轉化為運用祖先智慧,並且以保育為基礎的管理方式。不過這些是慢慢累積而形成的,從他們第一次接待遊客,10年之後才開始有非以遊客為目的的保育規則,13年後才有保育的計畫,生態旅遊帶來經濟誘因讓他們願意思考保存環境和文化,並帶來經濟的收入能夠把保育的需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薩巴婁社區的成功也帶領了周邊其他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社區紛紛開始建立相類似的組織推展旅遊,但也帶來價格上的競爭和客人的流失,另外像是厄瓜多爾主要城市的治安問題、美國發起的毒品戰爭影響遊客前往厄瓜多爾的意願,也造成遊客的減少。但相較其他社區,薩巴婁社區成功的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堅持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他們甚至約束社區成員若殺了保育或生態旅遊指標物種則需要繳交罰款。為持續發展,他們於2008年訂出短中長期的發展計畫願景,並逐步實現中:
1. 短期:生態旅遊產業的再振興。遊客數量的減少主要來自周邊大城新洛哈被列為危險警戒區,因此未來希望利用航空直接由首都基多前往。遊程結合庫亞班諾(Cuyabeno)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協助周邊非科芬族社區一起投入。另外將科芬族的手工藝品透過網路行銷到世界,希望未來成為科芬族人的主要收入。
2. 中期:增加募款並進行社區環境監測,訓練族人監測環境資源,預防因旅遊造成的物種數量改變。在全球對於保育雨林和節能減碳的風潮下,希望能募到足夠的資金。目前的募款活動為「5000人運動」(Campaign for 5000),希望能募集5000人願意每個月捐款10美金,幫助此協會與保育活動持續進行。
3. 長期:族人教育。目前已經將族裡的年輕人送往首都基多上學,並讓他們共同生活,培養出能夠通曉三種語言及融會貫通三種文化的未來領導者、生物學家、旅行公司主管等。
延伸閱讀: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12-前言(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2/12-社區生態旅遊學術報告摘要(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3/12-巴布亞紐幾內亞科科達小徑及周邊社區(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4/12-柬埔寨吉沛哈社區(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5/12-日本屋久島(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6/12-哥斯大黎加奇拉島(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8/12-玻利維亞聖荷西社區生態旅館(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9/12-秘魯茵菲諾部落生態旅館(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0/12-貝里斯哈瑪納西探險與潛水度假村(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1/12-貝南阿塔科拉省社區型自然保護區發展網絡(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2/12-烏干達畢鉤蒂村(2013-04-15)
您若喜歡本篇資訊,歡迎在文章末按「讚」,協助推廣,謝謝。
歡迎引用,但建議不要只是複製貼上,必須在仔細研讀資料及引用部分內容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這樣才是基本的為學之道。
您好 我是致理技術學院的學生
因為學校要舉出生態旅遊的案例,
覺得您打的文章很好很豐富也很詳細,
可以借我分享媽^^
我會寫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