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團隊於2012年接受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執行「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推廣輔導計畫」,為了瞭解國外生態旅遊思潮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現況,除了參照團隊成員本身在國外參訪的經驗,也努力在網路上搜尋案例,作為執行計畫時的參考。
我們將搜尋資料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國際生態旅遊學術報告,著重在近十年來的生態旅遊概念趨勢與學術理論,這部分請暨南大學休閒學與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曾永平老師主導並主筆;另一部分是找尋各大洲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實例,有相關主管單位、所在地區參與單位、社區人文、地理、環境、生態、生態旅遊發展歷程、相關機制、行銷、問題……等內容可供本案參考的優先選擇,這部分由兼任助理賴儀宣小姐負責搜尋並翻譯。
這些辛苦蒐集又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值得分享給關心與推展生態旅遊的各界先進,因為篇幅長,分為12篇分次刊登,第一篇:前言、第二篇:國際上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概念趨勢與學術理論摘要、第三篇至第十二篇是單一的國外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案例,敬請參閱並指教。
第三篇:國外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案例—
Case 1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及其周邊社區
目前發展中的社區型生態旅遊計畫多半以中小型的社區規模居多,根據所在地區的文化、經濟、生態等背景,所遭遇面對之狀況也不盡相同,以下選擇摘譯數個國外社區型生態旅遊案例,從他們的發展過程思考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與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可能面對之問題,並可作為主管機關未來輔導其他生態旅遊地之參考。
以下簡述選擇各案例之理由:
亞洲案例:
l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及其周邊社區
1. 最大問題為土地糾紛和各社區及相關單位須建立共識,這也是許多台灣生態旅遊地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時遭遇之問題。
2. 政府為解決利益分配及協助社區發展,設立「科科達小徑特管機關」(Kokoda Track Special Purpose Authority),直接輔導陪伴各相關社區成長。
l 柬埔寨:吉沛哈社區(Chi Phat Community)
1. 活動以綠色探險為主,每個遊程清楚標示難度和距離,讓遊客能評量自身能力參加。
2. 遊程融入社區環境復育,邀請遊客協助復育造林。
3. 由國際組織輔導的柬埔寨社區型生態旅遊案例,影響柬埔寨政府重視並列入官方旅遊局網站介紹。
l 日本:屋久島(やくしま Yakushima)
1. 日本各級政府嚴謹詳細制訂環境保育的政策與法令,並努力解決過去各部會橫向溝通不良造成的管理問題。
2. 為解決屋久島導遊品質問題,制訂導遊登錄制度,讓資訊公開透明化,未來繼續推動認證制度。
美洲案例:
l 哥斯大黎加:奇拉島(Chira Island)
1. 生態環境及旅遊活動包含紅樹林濕地遊程和賞鳥活動(明星物種為玫瑰琵鷺,或稱粉紅琵鷺),與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環境相近。
2. 小型計畫,為多數社區型生態旅遊發展縮影。不改變整個社區產業結構,運用連結社區產業使其發展。
3. 運用社區產業時遭遇數量不足或品質不佳而可能需購買外地物品。
4. 純粹由女性發起、主導之計畫。
l 厄瓜多爾:科芬(Cofan)族薩巴婁(Zabalo)聚落
1. 環保運動不能只停留在抗爭階段,重要的是建立永續性的產業,才能實際保存生態環境和文化。
2. 推動文化觀光卻不媚俗的作法,可作為台灣村落投入觀光的借鏡。
3. 運用原住民智慧及傳承文化進行社區利益的分配與管理。
4. 社區進行生態環境監測,調查因生態旅遊產生之影響並進行調整,並藉此創造工作機會。
l 玻利維亞:聖荷西(San Jose)社區的查拉瀾生態旅館(Chalalán Ecolodge)
1. 社區主動且積極投入生態旅遊推展的成功案例。
2. 輔導單位國際保育(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長期輔導為成功關鍵,除了設施興建、完成人員訓練外,必須持續輔導陪伴至居民能獨立經營並具備解決問題能力。
3. 結合具生態旅遊概念之旅遊業者帶入商業模式並成功推廣。
4. 玻利維亞政府於當地劃設保護區,並進行全國性生態旅遊計畫及培訓。
l 秘魯:坦波帕塔(Tambopata)地區亞馬遜生態旅館(Posada Amazona)
1. 以推動金剛鸚鵡保育為目的成立之生態旅遊業者雨林探險公司(Rainforest Expeditions),為營造遊程住宿點,與當地原住民部落簽約長期合作建立生態旅館。
2. 生態旅遊盈餘用於改善部落基礎建設。
3. 社區居民與多年合作之生態旅遊公司仍有利益分配和互信問題,埋下合約到期後未來發展之隱憂。
l 貝里斯:哈瑪納西探險與潛水度假村(Hamanasi Adventure and Dive Resort)
1. 以綠色環保概念規劃設計建築,在園區內設置保護區。並請求遊客於遊程和度假時能配合環境保育事項。
2. 協助周邊社區保存傳統文化,訓練職業技能,改善基礎建設如教育、醫療等。僱員九成以上來自周邊社區。
3. 邀請遊客參與公益活動,例如捐書、捐款給周邊社區、淨灘。
非洲案例:
l 貝南:阿塔科拉省(Atakora)社區型自然保護區發展網絡
1. 基於環境和文化保育行動出發,設置植物園,為能永續經營開拓財源,開始發展生態旅遊和其他相關產業。
2. 成立發展網絡,持續推廣此經營模式。
l 烏干達:畢鉤蒂村(Bigodi Village)
1. 因應國際遊客需求和國際志工建議,而產生的社區型生態旅遊組織。
2. 透過環境教育提升社區孩童之環保意識。
3. 透過無息貸款和鼓勵周邊居民使用傳統防禦方式,幫助保護區周邊居民面對動物造成農損的問題。
4. 考慮未來經營之穩定性,開始著手減少對旅遊業的依賴度。
以下為本團隊蒐集整理10個國外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案例,請參考:
Case 1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及其周邊社區
u 位置
科科達小徑位於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本島東南側,起點歐文角市位於首都莫士比港(Port Moresby)東邊約50公里,往北健行96公里橫跨歐文史坦利山脈,到達歐羅省的科科達村落。途中攀登的最高點為2190公尺的貝拉米山(Mount Bellamy),平地為熱帶草原氣候,逐漸進入山地型的氣候。
u 生態旅遊資源
科科達小徑原為歐洲礦工來此開採金礦時來往礦區與海港之間的路徑。巴布亞紐幾內亞在第一次大戰期間被澳洲政府佔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欲企圖沿此小徑佔領莫士比港作為攻打澳洲本土的跳板,澳洲則由當地原住民部隊巴布步兵營(Papua Infantry Battalion)與後備部隊澳洲陸軍39步兵營進行初期防守,戰況十分激烈,最後日本投降。此戰役不僅是澳洲於二次大戰中首次對自己領土的防衛戰,並且也成為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重要的關連,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澳洲觀光客來此健行體驗當年軍隊勇氣和犧牲的精神。
此地除了特殊的歷史,豐富的自然環境包含熱帶草原、森林,及沿途各社區的原住民文化,亦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主要目的。
u 遊程
科科達小徑健行走完需5-10天的時間,以美拉尼西亞生態旅遊公司(https://www.em.com.pg/)安排之遊程為例,分為7日(快速,澳幣4000元,約台幣12萬)、11日(基本,澳幣4000元,約台幣12萬)及13日(全套,澳幣4500元,約台幣13萬5千元)的遊程。
以基本的11日遊程為例,遊程包含:首都市區觀光、兩天首都三星旅館住宿(二人房)、交通接駁(首都接駁車至小徑起點,終點飛機直飛首都)、九日步道住宿(住宿沿途村莊或營地)、三餐(午餐為行動糧)、當地嚮導(具急救知識)、挑夫(可協助背1人行李10公斤,超重另計)、入山申請證費用、參觀村落費用、稅、地圖、露營基本器材、紀念品等。
健行第1日為3小時,之後控制1日5-6小時健行,為安全不摸黑健行,並讓遊客能在體力可負荷的狀況下輕鬆完成健行,沿途並參觀及住宿不同村落體驗當地風情及飲食。
科科達小徑健行(https://www.em.com.pg)
u 生態旅遊發展過程
外國人至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觀光人數在1999年後開始下滑,但因為越來越多的觀光客注意到科科達小徑,申請入山的遊客從西元2001年的75人次,西元到2006年已成長到2000人次,造就越來越多遊客前往該國旅遊。但因為科科達小徑的保護區範圍只有步道兩旁10公尺,越來越多的遊客及採礦產業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開始有團體希望政府能立法保護當地的自然與文化。因此由關心此議題的個人、健行旅遊業者、非政府組織和學界組成「科科達小徑基金會」(Kokoda Track Foundation),促進自然文化的保育及當地居民的福祉,並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帶領下推動申請登錄為世界遺產。
居住在科科達小徑附近的是當地Orokaiva和Koiari族的原住民,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是清除地面植被後種植作物和飼養家畜,唯一的所得就是到首都莫士比港販賣作物和產品。這樣傳統的生活方式面臨到勞工短缺的威脅,因為年輕的一代不願過同樣的生活。而當地發展生態旅遊後,訓練當地年輕人基本的旅遊業服務技巧,幫助他們能留在故鄉工作。
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困難及衝突,主要來自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傳統,土地被視為個人價值的核心。因此土地問題往往使得科科達小徑周邊居民關係緊張且難以溝通,周邊社區內鬥、與旅遊業者溝通不良,甚至威脅不讓遊客通過。
為解決溝通問題,並將永續經營的概念帶入,在2003年制訂了永續旅遊發展策略,將健行主要收入,優先用於支持周邊社區及成員的社會經濟活動,第一步即是授權在地居民分配旅遊所得,能在社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科科達小徑基金會並成功遊說政府於2004年設立「科科達小徑特管機關」(Kokoda Track Special Purpose Authority),陪伴社區、制訂發展計畫及分配補助社區。
透過舉辦工作坊舉行訂定5年的發展策略計畫草案,目的能透過旅遊費用收入、住宿、食物及相關活動達到各社區能自給自足,著重環境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永續發展。並要求科科達小徑沿途社區保證可以通行,必須建造橋樑、渡口、營地及相關設施提供健行者使用。
為了推動此計畫,又開了四場工作坊,但參與的社區居民都為男性菁英,排除婦女參與計畫而引發抗爭,因此又多開了一場女性的工作坊,最後協議社區婦女可以販賣食物給健行遊客。相較以往,這些婦女比較積極瞭解健行遊客對於食物的需求,並自我訓練提升。
發展策略計畫採用「鄉村參與評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作為研究工具,幫助社區作資源管理決策,並希望能累積當地生活模式的資料。評估參與者自行收集資料,只從研究者得到最低限度的協助,讓參與者能對自己決策負責。
健行旅遊相當仰賴人力協助及在地社區提供的設施,像是住宿、醫藥、交通等。鄉村參與評估激勵在地社區思考究竟哪些資源是要讓遊客使用的、如何運用。此評估也讓參與者增加自信與獨立,並促進社區間的溝通,同時發現:
一、 各社區間良好的合作,能創造行銷和訓練的經濟規模。
二、 選擇良好的露營和住宿點會讓更多遊客喜愛參加健行。
三、 在沿途發展出更多的停留點,能拓展生態旅遊市場。
但計畫執行仍需要政府自然保育機構去平衡社區發展和環境保護,若社區決策會造成環境破壞,仍須借重公權力的規範。事實上科科達小徑週邊自然及人文環境仍然受到威脅,例如:卡度村(Kodu)的居民與銅礦公司簽約,導致影響當地人文自然風景,居民甚至威脅關閉小徑(佔10%)。此地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仍面臨許多挑戰。
延伸閱讀: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12-前言(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2/12-社區生態旅遊學術報告摘要(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4/12-柬埔寨吉沛哈社區(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5/12-日本屋久島(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6/12-哥斯大黎加奇拉島(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7/12-厄瓜多爾科芬族薩巴婁聚落(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8/12-玻利維亞聖荷西社區生態旅館(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9/12-秘魯茵菲諾部落生態旅館(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0/12-貝里斯哈瑪納西探險與潛水度假村(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1/12-貝南阿塔科拉省社區型自然保護區發展網絡(2013-04-15)
- 國外社區生態旅遊案例-12/12-烏干達畢鉤蒂村(2013-04-15)
您若喜歡本篇資訊,歡迎在文章末按「讚」,協助推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