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刊登墾丁國家公園與社頂部落合作保護區管理的案例(中英對照)

 

圖說:(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社頂在地居民合作保護森林並發展生態旅遊。(下)經過訓練及認證並穿著制服的在地志工正為一群生態旅遊遊客導覽社頂。圖片由盧道杰教授(台灣大學森林系)及趙芝良教授(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提供

 

社頂部落位在台灣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自2005年開始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的協助,從資源調查啟動發展生態旅遊,並從2006年起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教授團隊深入、用心、熱誠與專業的陪伴下,十餘年來社頂部落在操作生態旅遊各個層面如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利益回饋、總量管制、資源巡護與監測上不只堅持而且不斷精進,現在不僅是台灣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典範,我甚至認為已經是國際範例,在世界上難找這樣全面觀照並符合生態旅遊規範的社區。我在各處演講介紹臺灣生態旅遊案例時,都說社頂部落在墾丁國家公園輔導及陳美惠老師團隊長期陪伴下,是臺灣第一名的生態旅遊社區。

 

因為社頂部落的成功,帶動了恆春半島其他社區跟進,而墾管處歷任處長也都非常用心與支持輔導社區發展生態旅遊,除全處同仁必要的人力與行政資源支持外,加上由認真、專業、經驗豐富、也最有口碑的輔導團隊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及其畢業生創業的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奧山工作室共同進場協助,成效自是非凡。

 

墾管處從2005年到今(2018)年,在恆春半島陸續推展了11處社(地)區的生態旅遊知能培力及行銷,包含生態旅遊資源調查、社區營造、行程規劃、組織運作、機制建立、行銷宣傳等,且推動的核心價值與生態保育有極度關聯,並非臺灣其他很多地方徒有生態旅遊輔導之名卻與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甚至社區公益少有契合,最後就是辦旅遊活動而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是地方公部門在社區生態旅遊輔導上極具成效的機關。

 

以下是恆春半島社(地)區由墾管處開始輔導推動生態旅遊的年度:

2005 社頂部落
2008 滿州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
2009 水蛙窟部落
2010 里德社區
2011 龍水、港口、大光等社區
2015 永靖社區
2016 後灣社區
2017 國境之南協會.
2018 九棚社區

 

臺灣在社區型生態旅遊地的營造與推動上已有良好的基礎,甚至部分已經超越一些國際案例(如工作機會、生態復育、資源回收、知能培力、社區參與)的表現,只可惜臺灣因為極少有機會參與聯合國國際組織重要會議,以及少有人以英文撰文或演講在國際期刊、會議場合介紹臺灣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案例(我所謂成功不是只看經濟效益,而是綜合生態保育效益、環境保護效益、環境教育效益及社區公益效益等),因此世界上少知臺灣社區型生態旅遊地的可貴表現。

 

日前,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公園、休憩與旅遊管理學系教授梁宇暉傳給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一份由梁教授參與著作,甫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出版的《保護區旅遊與遊客的永續管理準則》(Tourism and Visitor Management in Protected Areas-Guidelines for sustainability),這書介紹了國際上許多保護區經營管理的例子,難能可貴的是在第27頁刊登了墾管處輔導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並共同保護園區生態的案例,介紹的是保護區與社區建立堅強夥伴關係的正面案例。能在權威國際保育組織刊物上受到大篇幅介紹,這是墾管處長期努力,以及社頂部落參與生態旅遊營造的所有居民的光榮,當然也是臺灣之光,期待後續有更多臺灣的社區在生態保育上的表現能受到國際重視與宣揚。

 

我就該篇文章翻譯如下:

 

墾丁國家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國家公園,設立於1982年。該國家公園是臺灣最受大眾青睞的保護區之一,吸引每年數百萬旅客前來享受海岸線、珊瑚礁、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之美,但墾丁國家公園也承受因為龐大的遊憩商機帶來的海岸開發壓力。為了兼顧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與支持在地社區的發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在社頂部落推動以社區綠色旅遊為訴求的生態旅遊輔導計畫。關鍵參與主體是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這是個社區組織,負責整合生態旅遊活動及社區志工。 

Kenting National Park (KNP)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as the first national park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It is one of Taiwans most popular protected areas, receiving millions of tourists coming to enjoy the parks coastlines, coral reefs, wetlands and biodiversity. KNP is threatened by extensive tourism-driven coastal development nearby. To protect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supporting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KNP Administration Office (AOKNP) initiated an ecotourism programme with the Shirding community to promote community-based green tourism. A key partner of the ecotourism project was Shird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SCDA), a community organisation, which organised ecotourism activities with local volunteers.

 

社頂社區位於墾丁國家公園中心位置,是排灣族部落,常住人口約60戶400多居民。過去以狩獵、捕魚、燒墾為生,慢慢的轉型為販售紀念品及提供餐飲為主。如今約有70%的居民投入季節性的森林與農業工作,或是觀光零售業,但有少部分人還依賴早期傳統生活方式,這就造成了社區與墾丁國家公園的緊張關係。

Shirding community, located in the geographic centre of KNP, is one of the settlements of Paiwan Indigenous People. The Shirding community has a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approximately 400 persons in 60 households. In the past, they maintained a subsistence living through hunting, fishing and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Gradually, the community turned to souvenir selling and catering to visitors dining needs. Now, around 70% of the villagers are engaged in seasonally paid work in the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sectors, or in retail business in tourism. Some of the continuing traditional activities have created tension between KNP and the local communities.

 

2009年,墾管處已經在整個園區推廣及延伸社頂生態旅遊模式,建立了社區生態旅遊網絡。2010年約有4千名遊客參與了社頂生態旅遊活動,2011年有7千名,2012年則超過1萬名。該項輔導計畫成功的因素有:

  • 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在地組織是運作社區生態旅遊的主體
  • 來自墾管處主管階層主動積極的支持,建立了互信基礎。
  • 長期的投入及參與,達成社區共識並支持生態旅遊的發展。
  • 生態旅遊活動連結生態保育,包括收集生態監測資料及防止盜獵。
  • 實施綜合性的社區生態旅遊知能培力,包含資源調查、巡守、監測、解說、組訓、溝通與行銷。

Since 2009, the AOKNP has been promoting and expanding the Shirding model throughout the park, building up an ecotourism network. In 2010, there were around 4,000 visitors participating in Shirding ecotourism activities; there were 7,000 in 2011, and over 10,000 in 2012. Project aspect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success include:

Organisa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rou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SCDA;

Support of the AOKNP from the management level to actively include the local community, which helped build mutual trust;

Long-term engagement to establish local consensus on, and suppor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linked to ecotourism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gathering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data and work on anti-po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uilding for the locals, including surveying, patrolling, monitoring, interpretation, organising, communication and marketing.

 

儘管這些內容讓計畫不斷向前推展,但還是會碰到一些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不斷的反省檢討及具關鍵性的思考,好讓社區生態旅遊保持在永續發展的正確路徑上。

Despite these advances the project still faces problems, so continuing self-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needed to make sure it remains on the right path to tr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UCN刊物71頁章節封面刊出2017年11月徐銘謙老師(蹲跪解說者)受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邀請前往實施手作步道教育訓練的照片

IUCN刊登社頂部落案例全頁內容

  

延伸閱讀

IUCN: Tourism and Visitor Management in Protected Areas

墾丁社頂是公私合推生態旅遊的範例

生態旅遊回饋機制範例-墾丁社頂部落發放敬老禮金(影片與相片)

大陸「人與生物圈」雜誌介紹台灣生態旅遊:社頂部落篇

社區生態旅遊輔導是造人工程,以墾丁社頂部落前總幹事蔡正榮為例(相片)

台灣墾丁社頂部落是國際社區型生態旅遊典範—國家公園體系參訪社頂部落第1梯次相片集錦

墾丁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故事暨林務局研習生態旅遊相片集錦

本網誌「社頂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