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南投縣鹿谷鄉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場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參加「森林療育」半日活動,主要是想要看看已經超過30年沒去的地方變成什麼樣子。
這 「森林療育」半日活動前後約3小時,半小時先在室內說明活動意義,並測量血壓、脈搏及唾液澱粉酶數值,接著由解說志工帶領在戶外行走約2個小時,大部分內容其實就是一般的自然生態解說,也抱抱樹、聽聽天籟、摸摸葉子、聞聞味道,如果勉強跟健康有關聯的,就是在一小片草地要遊客打赤腳自行做做肢體伸展,也沒人帶著做,連深呼吸吐納也沒,停留時間也只有十來分鐘。最後再進入教室約30分鐘,量血壓、脈搏及唾液澱粉酶數值,留給教授研究用。可怪得是,我們這團不少人數值是上升的,並未見到進入森林放鬆身心的效果。
在森林裡呼吸新鮮空氣、吸收芬多精、負離子,都是本來在森林行走、運動就可有的健康效益,所以台大溪頭以「森林療育」當活動主題招來遊客,卻沒有做跟一般自然解說活動區隔多一點的健康身心活動,我覺得有點名不副實,不過後來推敲一下,台大用的是「森林療育」一詞(「育」應是指自然教育、環境教育),不是「森林療癒」,也許就是閃避像我這樣對「森林療癒」有期待,對活動有不同認知的人的要求吧。
溪頭現在已經變成老人公園,上午九點左右,從中部各地來的一車車阿公阿婆湧入園區,森林各步道都是人潮。而林間多處平坦地就有人放著音樂帶領跟隨者運動、練功。有的老人則自己彈唱或是開著小型伴唱機引吭高歌,他們也都用著擴音,希望更多人聽到。上午的溪頭森林充滿了蓬勃朝氣,到處都有人,到處也都有人為的聲音,想躲也躲不掉。
老人自唱自娛並且擴音,但也干擾園區安寧。(我在背後錄影,錄音效果不好,從影片較難體會現場噪音感覺。)
我們跟著志工進行所謂「森林療育」活動,不時要閃避人潮,也常被附近吵雜的噪音干擾,我實在不懂這樣的環境怎能操作「森林療癒」或「森林療育」(管他是哪個癒或育)?
這次到久違30多年的溪頭,除了現場氛圍讓我覺得不像森林倒像市區公園外,還有一點就是台灣大學經營的「自然教育園區」標示牌誌的不及格讓我吃驚。
旅遊區不管是什麼材質做的標示牌誌,應該力求隨時保持清新乾淨,當然,潮濕地方較難做到完美,但溪頭的標牌卻多為斑駁、髒污、老舊,很多還沒有雙語(是不是根本不想要外國遊客),或是英文不正確,如果臺灣一流學府經營的旅遊區表現都這樣,我們怎能期待臺灣其他地方的表現會更好?如果臺灣一流學府經營的旅遊區都不友善外國遊客,怎能期待外國遊客以臺灣為首選旅遊地?
底下是園區內一些標示牌案例,請參考,如我有誤解之處,敬請台大多多包涵並請指正:
大部分熟齡遊客的裝備就是小背包與雨傘,傘除了避雨還可以充當登山杖。
垃圾桶密閉、不淋雨,這在森林環境是很好的設計。資源回收用圖案,一般垃圾用「Trash」讓不懂中文者容易理解,這是很好的垃圾桶標示。
展示間門口張貼禁帶傘告示,門外卻無傘架供遊客置傘,教人如何處理?
這個指標中文與英文都有問題:(1)這是在柏油馬路上的指標,讓遊客不清楚「林道」是指哪裡。(2)現場的一位加拿大籍遊客說「by road」是這裡所有的大小道路都可以通到大學池,如果指的是立牌處的柏油路,則應該寫「by the road」。
這個指標也有二個問題:(1)為何要一大一小意思相同但字詞不同的標示,是怕懂中文的人不曉得「廁所」或「洗手間」的意思?(2)英文「Public Restroom」的Public是贅字,沒有人會把自家用的廁所位置拿出來告示的,一定是「公用廁所」才會有指標,所以寫「Public」在英文是多餘的,我想這是當初從中文「公共廁所」直譯而來的中式英文。
看懂中文的人知道停車與行人要走不同方向,但不懂中文的人因為沒有英文,有可能就亂走囉。
同上。另外的問題是,一般紅色牌誌多為禁制標示,不懂中文的人一看到這麼多紅色標牌,一定不敢再往前走。
延伸閱讀:
本網誌「旅遊地經營管理」專欄各文
溪頭真的成為老人公園。每個縣市都有不同固定日,事先報名溪頭芬多精之旅,300元或400元,大巴只負責來回接送。三年前同茶藝老師到溪頭一遊後,從此跟溪頭告別。
現在都外包了,有好幾家住宿業者,管理不統一。前年帶家人去住一晚,房間霉味、濕氣重,床墊還有怪怪的班點,不敢再去了!參加一日健行就好。
去年去了趟溪頭,最受不了的是公共厠所,真是臭得會薫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