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被問到,在旅遊業中,有許多不同的術語來描述對環境和社會負責的旅遊方式,例如永續旅遊、生態旅遊、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等。這些用詞有什麼區別呢?又有什麼關連呢?今天就以我半路出家的理解來簡易回答這問題。
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對永續旅遊的定義:「充分考量目前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後,落實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區需求的旅遊方式。」(Tourism that takes full account of its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visitors, the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 and host communities.)永續旅遊不僅關注環境保護,也關注社會公義和經濟的效益,因此涵蓋了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層面。永續旅遊是一種全面而平衡發展旅遊產業的理念,也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行動。永續旅遊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基本上就是與聯合國倡議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掛勾,檢視其符合程度,符合度愈高則永續旅遊的成分就愈高。我認為永續旅遊追求的就是「環境正義」、「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的均衡。
在永續旅遊的框架下,還有一些具體而細分的旅遊類型,如「生態旅遊」、「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等。這些旅遊類型都有各自的定義和特點,但也都與永續旅遊有密切的關連,並且有層次之分,以下分別說明。
生態旅遊(Ecotourism)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在 2015 年更新其「生態旅遊」的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維續地方居民的福祉,並要有解說及對業者與遊客教育的內涵。」(responsible travel to natural areas that conserves the environment, sustains the well-being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nvolves interpretation and education” (TIES, 2015). Education is meant to be inclusive of both staff and guests.)定義中所謂的「 負責任旅遊」是一種概念,不是一種特定旅遊型態,永續旅遊、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都是負責任旅遊的表現方式。負責任旅遊是對環境負責任、對文化負責任,不在旅遊過程中對環境或文化產生破壞,若有干擾,則應設法降至最低。
(註:2016 至今,還看到很多學者、研究生、公部門委外計畫的執行單位只會照抄舊資料,還在引用 2015 年以前 TIES 對生態旅遊的舊定義,甚至用的是該組織舊名稱 The Ecotourism Society,TES,實在很不用功。)
生態旅遊強調對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並促進當地社區的參與和受益。生態旅遊有崇高的理念,具備理想性(友善環境、永續發展)、教育性(自然教育、環境教育)及公益性(生態保育、社區福祉),也有嚴謹的操作規範,非一般大眾旅遊可相比擬或混用,也比自然旅遊要求更多、更高。
生態旅遊是以觀賞、親近、瞭解生態(自然資源),進而付諸保護行動、並照顧在地社區福祉,也達到對所有權益相關者環境教育為宗旨的旅遊行程,如果少了生態保育基本要求,就可能只是消耗生態、干擾生態,甚至破壞生態的一般大眾旅遊模式。生態旅遊是以旅遊形式為「糖衣」,包裹維護生物多樣性潛在目的的醫療大眾觀光缺失的良藥,所以旅遊是外表、保育是內在;旅遊是過程、保育是終點;旅遊是手段、保育是目的;旅遊是誘因、保育是成果。對大眾及旅遊業者而言,生態旅遊與大眾旅遊界線不很清楚,但在我看,生態旅遊的評定不在表相的資源面類別多寡、內容豐富與否、特殊與否、稀有與否,而在細膩的操作面,那是生態旅遊的精髓,操作得當則發揚了生態旅遊精神與原則,環境資源得以受到保護、社區得到經濟利益與公益、遊客則有深度與優質的遊憩體驗;操作不當則環境資源與人類社會兩敗俱傷,觀光產業也無法永續經營。
生態旅遊也強調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層面的均衡成就,當然是一種永續旅遊的形式,是達到永續旅遊層次的重要基礎,現在國際上愈來愈多的生態旅遊推動組織常將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混用,但要注意的,生態旅遊做得精緻、徹底、到位、成功就可以是永續旅遊,但不是所有的永續旅遊就是生態旅遊。
自然旅遊(Nature Tourism)
自然旅遊通常指的是以自然區域的資源為核心,將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野生物(指標物種、明星物種)、自然生態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遊程與服務,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的旅遊活動。這種旅遊形式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並且通常包括戶外活動和對當地生態與文化的教育或體驗活動。看起來好像跟生態旅遊差不多,外國的學理也常將自然旅遊視為一種接觸大自然的大光譜旅遊型態,把所有進入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體驗自然的旅遊行為都稱為「自然旅遊」,於是「生態旅遊」是包含在「自然旅遊」裡的,或是一般人很常將自然旅遊就稱為生態旅遊。但依照我長期觀察、參與國內外這兩種旅遊型態之差異,我有另外見解,如果以「永續旅遊」為最上層的永續發展、友善環境旅遊形式,則生態旅遊在第二層,條件與認知要求較寬鬆的自然旅遊則在第三層次。
舉例,生態社團、專業者、公部門、旅行社帶領民眾賞鳥、賞鯨、賞蝶、賞花、賞蕨、賞螢、賞海龜、賞地景、賞北極光、觀星……,如果只是野外觀察、自然體驗、郊野踏青或是秘徑打卡,純粹一種觀賞、學習或體驗野生物、自然美(奇)景,滿足好奇心與休閒遊憩需求的遊程,並無社區參與的角色,也沒照顧到在地社區的經濟,也未發揮鼓勵在地人自主(也就是沒有公帑補助)進行資源與環境保育行動,或是起到回饋社區公益的作用,這樣就不能稱為「生態旅遊」,只是「自然旅遊」層次而已,甚至就屬「大眾旅遊」。直言之,台灣很多的生態社團帶非純教學的自然體驗行程幾乎沒有給社區參與及獲利的機會,社區完全沒有感覺,這就只是自然旅遊或是大眾旅遊,而非生態旅遊。
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
一般而言,所謂「綠色」就是「有益環境」或「環境保護」。綠色旅遊就是「環保旅遊」,是指「旅遊全程注重環保作為,以減少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為目標,採取節能、減廢、低碳、省水、少塑、回收、循環等措施,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品質的旅遊方式。」綠色旅遊主要關注環境層面,強調使用環保的交通工具、住宿設施、活動項目等,並提倡節約能源、水資源和其他資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水污染、廢棄物產生、能源浪費……等。綠色旅遊是永續旅遊的重要基礎,它體現了永續旅遊對資源效率和循環利用的重視,也提升了人們對節約資源和負責任消費的意識。綠色旅遊是永續旅遊的一種形式,但不一定涉及自然區域或當地社會。綠色旅遊跟生態旅遊關注層面不同,但可以相輔相成,達到永續旅遊的境界。進一步說,綠色旅遊是一切友善環境旅遊的根本,旅遊過程中環保是所有友善環境旅遊的必要作為,因此綠色旅遊是永續旅遊的礎石。
(註:部分較沒環境保護概念的旅行業者對「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卻有不同說法,他們是指到有綠色的地方如森林、草原等大自然、野外場域旅遊活動為「綠色旅遊」。)
低碳旅遊(Low-carbon Tourism)
低碳旅遊是指「以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為目標,採取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飲食等措施,在旅遊過程中盡力降低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的旅遊方式」。低碳旅遊是綠色旅遊的基本作為,聚焦於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倡議旅遊業因應氣候變遷的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重點訴求。
從上述的說明可以看出,這些不同的旅遊型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希望透過對環境更負責任、更友善的旅遊方式來達到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的目的。
下圖是我依照資源管理角度將現代觀光分成友善環境的「永續旅遊」及幾乎不顧環境只顧賺錢的「大眾觀光」兩大領域,在永續旅遊下再分成「生態旅遊」及「綠色旅遊」二大支柱,生態旅遊加上綠色旅遊就是完整的永續旅遊。 「自然旅遊」在實務上,有些是大眾旅遊,有些是生態旅遊,有些則不完全是大眾旅遊或生態旅遊。
(註:UNWTO 世界旅遊組織網站有「旅遊詞彙」(GLOSSARY OF TOURISM TERMS),可以參考從 A 到 W 各式英文旅遊詞彙說明。)
下圖呈現我所認知「友善環境旅遊」種類的序列,請參考與指教:
延伸閱讀: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2015年新定義
2022 年鰲鼓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自然資源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報告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通論」、「生態旅遊地特寫」、「旅遊地經營管理」、「導覽解說通論」、「環保旅宿」等專欄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