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不是業配文,是我在現場看到、聽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管處」)盡心盡力要在一大片經過長期耕作,地力條件極其不良的土地上種樹,復育成原野森林,恢復野生動物天堂的困難任務。這過程十分艱辛,所以我願意記錄一下他們還在奮鬥的過程,作為後人乘涼時回顧這件事的見證。感謝雪管處提供相關資料,讓我可以正確撰文。
台灣大規模高山農業起源於榮民(退除役軍人)墾山,那是當年(1950-60 年代)時空環境下,政府為了安置建設中部橫貫公路後的榮民不得不為、也是最好的作為。接著因為要發展經濟,包括當年美援都鼓勵我們農業上山,開啟了「梨山春曉」如火如荼的高冷蔬果種植歲月,然後蔓延到全台各地高山,至今猶未歇息。
現在很多高山坡地被闢為菜園(尤其是高麗菜)及果園,農民為了讓蔬果快速增長下重肥,為了防止蟲害猛噴農藥,為了改善因為重肥而失衡的土壤酸鹼性就不斷倒石灰,導致山區蔬果園地力不斷流失且土壤逐漸偏鹼,更不要談化肥、農藥的化學成分滲入地下水、溪流及淺層種植土壤被雨水沖刷流失等環境安全問題。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位於台中市和平區七家灣溪畔,群山環繞,雪山東峰尾稜將全區切割為南北不對稱的兩個谷地,海拔高約 1,720-1,850 公尺,溪流河谷密布,分化出許多不同的微環境,具備了地質、氣候、生物、水系、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線和交會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全區位在高山地區,地處雲霧帶(海拔約 1,800 至 2,500 公尺之間),常有氤氳雲霧繚繞山谷的景象。武陵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地質地理資源等。而「臺灣櫻花鉤吻鮭」是武陵地區最具稀有性與獨特性的生態資源,牠是少見的陸封型鮭魚,七家灣溪的族群是地球上此類「陸封型」鮭魚分布的最南界,而且牠的存在同時記錄了台灣歷經冰河期的過程,以及台灣於冰河期後環境的改變,在生態上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列為第一級保育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本段文字整理自「台灣國家公園網站」)(武陵地區另有退輔會的武陵農場、林務局的武陵森林遊樂區等景區)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參照歷年保育研究成果的建議,為減少農業活動對「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之衝擊,於 2006 年 12 月辦理完成武陵地區 8.1 公頃私有土地徵收作業,土地登記移轉為雪管處管轄。雪管處依據徵收計畫書及學者專家研究的建議,將徵收來的原種植蔬果區域作為植樹造林復育使用,以保護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環境,俾供世世代代永續共享。
底下是 2008 年武陵地區桃山段徵收土地後還被原地主佔用種菜,經雪管處收回清理並整地的歷史照片:
2008 年 6 月,雪管處完成在徵收土地上撒種及部份植樹的作業,包含臺灣赤楊種子 10 公升、楓香種子 2 公升、木荷種子 3 公升,以及楓香苗木 1,000 株。
撒種(雪管處提供)
楓香苗木造林作業(雪管處提供)
楓香苗木造林作業後之撒種工作(雪管處提供)
武陵地區的土地之前經過數十年的耕作,早期種植高麗菜時大量施用雞糞及石灰,導致土壤理化性質改變,是典型的退化土地類型之一。同時因:
- 林木種子來源欠缺
- 微環境不適宜林木種子發芽
- 外來種雜草過於優勢
- 夏季烈日曝曬、冬季降水量少,以致表土乾旱
- 春季嫩芽受晚霜凍傷
- 土壤缺乏有益微生物
- 土壤 pH 及養分失衡
- 野生動物挖掘及掠食
等林木更新受阻之多重障礙,至今仍完全無樹木天然下種更新,且形成由外來草種佔優勢的草生地,初期撒種及植樹的努力完全無成果可言。
2012 年雪管處潘振彰技士針對廢耕地土壤進行自行研究計畫「武陵徵收農地土壤性質與菌根對造林苗木生長之關係」,初步調查得知造林地的土壤偏鹼性,導致有效磷養分遭受限制,而造林地土壤中雖有菌根孢子,但現存的造林木菌根感染率極低,菌根孢子可能也只與草本植物共生,導致造林木在這些逆境下生長不良。
2014 年起,雪管處擬訂廢耕地植樹復育計畫,將廢耕地分為「原生植物景觀區」、「自然演替觀察區」及「森林生態復育區」三個區域,並分成三階段計畫期程。
第一階段計畫是「林木更新障礙釐清」(2014-2016年) ,工作項目有:
進行土壤改良試驗:
原始森林土壤為弱鹼性,但廢耕地長期施用石灰,使得土壤呈現鹼性,不利苗木生長,因而須進行土壤改良試驗,以解決土壤鹼化問題。
研究接種合適之菌根菌:
因長期施肥用藥使得土壤沒有菌根菌,無法固氮,不利苗木生長,須研究適合之菌根菌並接種於欲種植之苗木根內以提高成活率。
現地採種培苗,研究如何進行植栽之種植:
該地缺水,土質劣化,須研究如何進行植栽之種植等;在研究林木更新障礙同時,並進行現地採種培苗,以為日後種植於廢耕地等工作。
第二階段計畫是「對策研擬及實踐」(2017-2019年)
底下是武陵地區桃山段已徵收土地於2017-2019年生態造林補植原生樹種及撫育的工作狀況:
除草(雪管處提供)
補植(雪管處提供)
補植(雪管處提供)
剛補植的苗木(雪管處提供)
第三階段是「森林生態復育之實踐」(2019-2022年)
雪管處曾在第一階段計畫期間委託中興大學森林系,由主持人邱清安老師率領協同主持人鄒裕民、吳正宗、顏江河、蔡尚惪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研究篩選復育目標樹種並加以採種培育、分析目標樹種之菌根菌並加以接種、土壤理化性質分析並實施改良措施及設計目標樹種之復育栽種試驗等,協助雪管處生態造林作作業。研究團隊後來擬定森林復育策略為:
- 剷除雜草及抑草撫育,使種子可接觸表土提高發芽機會,同時減緩雜草對苗木之競爭。
- 挖出淺坑植穴增加土壤含水,混合泥炭土改良土壤性質。
- 配合於梅雨季之無寒害及充足水分,實施第一次的種子直播與苗木出栽,以及後續於適當時機進行種子補播與苗木補植。
- 為減少野生動物危害,未來可考慮於廢耕地邊坡上播植懸鉤子等阻絕植物,並於設置阻擋動物進入之隔離網。
並選出日本柿、楓香、臺灣紫珠、臺灣黃杉、紅檜、假赤楊、紅刺蔥、臭椿、山鹽青、阿里山十大功勞、山桐子、烏心石、阿里山榆、朴樹、臺灣胡桃、化香樹、臺灣赤楊、阿里山千金榆、變葉新木薑子、臺灣肉桂、青楓、臺灣紅榨槭、尖葉槭、厚葉石斑木夏皮楠、霧社山櫻、緋寒櫻、山枇杷、青剛櫟、栓皮櫟、大葉石櫟、三斗石櫟、塔塔加櫟、狹葉櫟等20科34種作為育苗及栽種的原生目標樹種。
該計畫廣泛進行了有關廢耕地環境分析、林木採種及育苗、種子直播、苗木出栽等各項試驗,相關試驗的結果與經驗,研究團隊建議雪管處可進一步實施,以恢復廢耕地原有森林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
另外,研究團隊也建議:
- 菌根確實能夠幫助苗木在武陵廢耕地的存活與生長,建議用於廢耕地造林的苗木都應進行菌根接種作業,才能確保苗木能適應此廢耕地。
- 每種樹種各有不同的菌根菌共生,針對不同菌種的生理特性進行篩選,每一樹種選擇最佳的 1-2 菌種進行大量繁殖工作,提供大量育苗接種菌根之用。
- 臺灣山區菜園之廢耕地是全世界特有的生態系退化類型,若要藉由林木天然下種更新來恢復原有森林將是非常困難而緩慢的。未來應逐步瞭解此一本土退化生態系之特性,並針對林木更新障礙研擬生態復育策略,經由實作來累積本地生態復育之知識及技術,藉以解決愈來愈多的廢耕地的問題。
林務局、退輔會及國家公園系統都碰到要將回收的高山蔬果園植生造林的任務與困境,大家也都有不同的經驗,我不知道這幾個機關是否有互相聯繫、交流,讓彼此寶貴的經驗可以減少其他單位的摸索與失敗,及早讓殘破的土地恢復一抹青綠,重現無限生機。
底下是 2019 年 8 月 22 日現場狀況:
徵收的廢耕地有一部分作為「森林生態復育區」
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前右二)視察廢耕地植樹造林現況,鼓勵及肯定雪管處同仁們的用心與辛勞。
森林生態復育區現況,都還是小苗木狀況。
這棵臭椿長得較好
山柿也努力存活
山枇杷狀況也不錯
在退化土地上要長出一片森林,至少要半世紀的時間。
空拍棄耕返林現況(雪管處提供)
空拍棄耕返林現況(雪管處提供)
俗諺「十年樹木」,那可是在一般土地種樹的經驗,但在數十年地力耗損的山區要種活一棵樹猶難如登天,要克服的內外在不良條件太多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維護生態環境,在武陵部分區域努力實踐棄耕返林(植樹造林)的復育行動。2008年至今也超過10年了,雖然尚未見一棵大樹長成,但在學者專家的協力下,已逐步摸索出一些方法,並也看到苗木茁壯的跡象,相信後續會漸入佳境,時間會證明原本光禿的山坡地在雪霸處的努力下,終會再生鬱鬱蔥蔥的崇偉森林。
延伸閱讀: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自立建置VR全景影音導覽解說與電子書庫網站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輔導友善農業農戶芳彬茶園參觀記(影片與相片)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西吉嶼風光,兼談西吉嶼所謂「藍洞」不該稱為「藍洞」(相片)
本網誌「生態保育」、「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導覽解說」、「旅遊地經管理」專欄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