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中文翻譯名稱裡,最常見的離譜錯誤就是將「Killer Whale」稱為「殺人鯨」。雖然「Killer Whale」是非常凶猛的鯨類(屬於海豚科)哺乳動物,牠主要是獵殺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海獅、海象及其他鯨豚,有的也吃魚類、烏賊、海鳥,牠是這些動物的「killer」,但人類不是牠的食物,在海上是不會主動「殺人」的。
英文取名「Killer Whale」乃形容這種海豚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殺手」,絕不是形容牠會「殺人」。不知早年誰翻譯成「殺人鯨」,就一路錯到現在,所有中文新聞、科普文章都用「殺人鯨」一詞,就連維基百科中文翻譯也用「殺人鯨」名稱,嚴重誤導華人對該鯨的認知。還是直接看英文的維基百科「Killer whale」就沒有翻譯問題。
雖然「Killer Whale」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海洋公園襲擊訓練師,導致訓練師溺死。但那是因為長年被關在窄小的水池,就像人經年累月被關在浴廁窄小空間裡,不發瘋才怪。
「Killer Whale」另有一個中文名叫「虎鯨」,「虎」就是形容牠是海洋中凶猛的鯨,也不會被錯認為會「殺人」的鯨,是比較好的中文譯名,生態界也漸以「虎鯨」作為統一的名稱,這是好的發展。但一般人並不熟悉虎鯨稱呼,尤其碰到翻譯「Killer Whale」時,還是多以錯慣的「殺人鯨」來稱這物種,所以我還是疾呼要幫牠由「殺人鯨」改名為「殺手鯨」。
2014年9月29日ETtoday東森新聞雲報導一則「藍海攻略 殺人鯨組隊獵殺大白鯊」,用的就是「殺人鯨」錯誤一詞。
而報導一開頭「殺人鯨(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的文字,除了「殺人鯨」是錯誤翻譯外,「學名叫虎鯨」也是錯誤說法。學名是以拉丁文顯示的物種名稱,以其他文字取名的都叫做俗名(或地方名、或以語言區別為中文名、英文名、日文名……),不能說是學名。虎鯨的學名是Orcinus orca。
希望新聞媒體及文字工作者也下一些功夫在基本的生態知識上,不要以訛傳訛,造成錯誤資訊一再流通,阻礙知識的進步。
20210609後記:
我向國家教育研究院反映,其「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呈現的「Killer Whale」中文名是「虎鯨;逆戟鯨;殺人鯨」,但殺人鯨是錯誤的翻譯,建議改為「殺手鯨」。他們回應如下:
「有關您所提Killer Whale「殺人鯨」是錯誤翻譯之建議,
唉,連官方都不願意更正錯誤譯名,虎鯨只能繼續背負「殺人」罪名了!
延伸閱讀:
虎鯨不是「鯨魚」嗎?
「嚴禁戲水」英文如何說?並鄭重推薦《你絕對用得上的英文寫作:高級商務.升學.托福多益.求職,全方位生活應用指南》一書
藍海攻略 殺人鯨組隊獵殺大白鯊 (取自ETtoday東森新聞雲)
2014年09月29日 15:1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殺人鯨(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這個名字很嚇人,但在很多人觀念中卻是「可愛的動物」之一,因為牠的長相很「卡哇伊」(眼睛附近有一個巨大的白色圓點),加上又很聰明,所以成為許多海洋遊樂園「重點栽培」的人氣明星。
後來好萊塢拍攝了以殺人鯨為主角的《威鯨闖天關》(Free Willy)電影系列,更引爆讓主角「凱哥」(Keiko)重返大自然的話題,讓殺人鯨一度紅透半邊天。
海洋生物學家說,其實屬於海豚科(也是當中取大隻)的「殺人鯨」,本質上是不會攻擊人類的。但被(海洋遊樂園)人工飼養後,攻擊人類的新聞卻時有所聞(這是因為牠們既沒有薪水,又經常超時工作,所以很不爽)。不過,牠們在海洋中倒是會攻擊其他大型動動,包括鯊魚。
一些研究專家長期以來就知道漵人鯨在獵食時有一套特定的攻擊策略,但是相關畫面卻極其罕見、甚至不存在。海洋生物學家最近拍攝到一群殺人鯨在哥斯大黎加附近海岸圍獵鯊魚的影片,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拍到「殺人鯨攻略」,並且讓這套攻略首度曝光。
據巴克羅夫(Barcroft TV)電視台報導,海洋生物學家卡洛琳・鮑爾(Caroline Power)與尼可拉斯・巴赫(Nicholas Bach) 當時發現一群殺人鯨圍獵的蹤跡後,立即驅船前往。他們拍到了殺人鯨先是強迫鯊魚游到水面,然後一頭殺人鯨飆過去咬住對方的脖子後,再發動群攻,充分顯示出牠們是天生的戰略專家。
這裡有另一支影片,可以看到虎鯨集體獵殺海豹,聰明智慧、團隊行動且綿密攻擊,這就是海洋哺乳類的殺手!
台灣學界現在也希望大家儘量用「虎鯨」稱法,只是大多數媒體還是都以殺人鯨稱呼,所以我常要疾呼正名。
赖老师好,在大陆一般不称为杀人鲸,而是叫虎鲸。
無獨有偶,當我有機會對學生介尚這個物種時,
我也都會特別說明這一段,
很高興與賴總有相同的見解,
僅管每次都看到相同見解的論述(如學名篇、 解說牌篇等),這一則特別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