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鷸鴴生態保護區濕地改善有成,吸引黑面琵鷺進駐

臺南市四草地區在1990年代前有大片濕地,稱為「四草濕地」,原為自然感潮的廢曬鹽田及魚塭濕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每年吸引不少度冬候鳥來此棲息。1995年政府在四草地區建設「台南科技工業區」,填掉大量濕地,成為工業廠房基地。當年興建過程,我在現場看到濕地一片片消失,濕地範圍愈來愈小,很多水鳥棲地不見了,鳥兒離散紛飛,心裡甚為難過。

 1995年9月舉行動土典禮, 1996年4月東區隔離土堤正式開工

 這張相片攝於1998年12月21日,前方聳立的混凝土廠就是為了蓋科技工業區用的。
 

自台南科技工業區填土淤塞渠道後,濕地的生態環境丕變,慈鯛科的吳郭魚、胎鱂科的大肚魚與帆鰭胎鱂等3種外來種魚類成為此區的優勢種。晒鹽時期的優勢種,水生昆蟲的大員牙蟲、台南搖蚊及多毛類的腺帶刺沙蠶,都因經營管理的方式改變而減少,不利於來此覓食的小型鷸科與鴴科水鳥,以及利用此保護區繁衍後代的黑翅長腳鷸(高蹺鴴)與東方環頸鴴。 

1991年臺南市政府開始規劃臺南科技工業區,因應工業區開發與兼顧生態保育,臺南市政府於1994年11月30日公告劃設四草濕地為「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這塊濕地位於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與嘉南大排匯流處之間,省道台17線西南側,被台南科技工業區分隔成3處。其中A1區為高蹺鴴繁殖區(因當時有很多高蹺鴴在此築巢、繁殖、育雛與棲息),A2區為北汕尾水鳥保護區,A3區為竹筏港水鳥保護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亦於1996年12月22日將此區劃設為「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三個分區同樣為高蹺鴴繁殖區(A1區,54.6530公頃)、北汕尾水鳥保護區(A2區,337.3052公頃)、竹筏港水鳥保護區(A3區,131.8898公頃),合計523.848公頃。(相對位置見下圖)

 底圖為《台江國家公園計畫(第1 次通盤檢討)》曾文溪以南園區分區圖 

台江國家公園計畫於2009年9月28日奉行政院核定時,為加強保育及復育工作,將A1區劃設為「鷸鴴科保護區」(面積48公頃);A1區西南角另外6公頃的特別景觀區,則為「鷸鴴科濕地景觀區」,設立鷸科與鴴科繁殖區的研究工作站。2018年6月《台江國家公園計畫(第1 次通盤檢討)》將「鷸鴴科保護區」改稱「鹿耳門鷸鴴科生態保護區」,將「鷸鴴科濕地景觀區」改稱「鹿耳門濕地特別景觀區」。 

A1區緊鄰工業區 

 生態保護區(圖片中水域及植物區域)接壤工業區(建築物區域),這應該是世界少有的例子。 

本文要介紹的就是A1區的棲地營造、改善過程及其成果。不過在談正事之前,我先岔一下話題,先談「鷸鴴科」這說法的問題。 

根據《台灣物種名錄》,目前鳥類物種分類為鳥綱下有22目,其中「鴴形目」分有海雀科、鴴科、鷸科、鷗科、燕鴴科、蠣鷸科、水雉科、長腳鷸科、彩鷸科、賊鷗科、三趾鶉科等11科,並沒有「鷸鴴科」。所謂「鷸鴴科」是一般賞鳥人將「鷸科」與「鴴科」匯在一起的簡稱,不是科學分類上的正式名稱,不宜在自然教育、環境解說及公文書上出現,以免誤導民眾對鳥類分類的認知與學習。「鹿耳門鷸鴴科生態保護區」正確說法應該是「鹿耳門鷸科與鴴科生態保護區」,或真要簡化,也許改為「鹿耳門鷸鴴類生態保護區」或「鹿耳門鷸鴴生態保護區」尚較適宜。 

台江國家公園「鹿耳門鷸鴴科生態保護區」,屬於國家公園分區的「生態保護區」,是被戲稱為「台江國家公園範圍破碎鑲嵌,還有開天窗」的那個開天窗特別區域,原因在它被台南科技工業區三面圍繞所形成的特殊景象。其前身是廢曬鹽田及魚塭濕地,主要由鹿耳門溪及竹筏港溪支流的潮溝自然感潮而形成一大片自然濕地,屬於河口濕地,也是紅樹林沼澤型濕地,水位在自然感潮情形下原本維持在5-15公分,吸引相當多的涉禽水鳥在此棲息。 

2002-2004年時,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成員翁義聰教授以及在地NGO鳥友等,透過民間募款如中華電信等,以及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等方式,開始針對A1及A2濕地進行棲地改善工程,內容包括:1.浚深潮溝、2.增設水閘門、3.改變棲地高程、4.增加保護區綠籬等,試圖營造水深變化之多樣性棲地,並於2005年開始認養這2塊濕地的經營管理工作。不過後來發現整體水深有所轉變,無法如當初維持淺灘5-15公分水深的棲地環境,利用此棲地的鳥種與數量逐年減少,於是在2012年停止認養。

2012年經管管理工作回到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及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身上,一開始對整個棲地也沒有特別改善對策,不過接手後發現生態保護區的保全有些漏洞,不僅是颱風常把大門吹壞,門戶大開,四周圍籬也因年久失修,造成破洞頻頻,非法侵入的人及流浪狗問題叢生,尤其是隔壁工業區的外籍勞工,常常帶著漁具侵入非法捕撈,而流浪狗則騷擾(捕食)水鳥或偷吃蛋,附近熟門熟路的漁民也會進來練練身手,在在都是對保護區的威脅與干擾。在發現一些管理問題後,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將A1區大門改建,補好圍籬及狗洞,並對老漁民道德勸說等,逐一克服外在人為以及動物等干擾因素。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接著在2017年進行緩衝區多樣性棲地營造與評估計畫,調查水質時發現有疑似生活汙水排入,查明原因來自鄰近砂石場及西南角研究工作站的簡易廁所化糞池,於是將砂石場汙水繞排,並在進水口增設攔汙格柵,研究工作站的廁所與化糞池則另外興建,以確保濕地水質不受生活汙水污染。 

當解決了非法侵入捕魚現象及改善濕地水質後,魚源就相對增加,加上流浪狗減少進入,干擾也降低了。整個濕地環境就在歷年來一棒接一棒,齊心努力逐步改善過程中有了更好的轉變,於是黑面琵鷺選擇了A1區這個棲地。

2017年2月中旬晌午,保育巡查員邱姿儀一如往常在保護區內(A1區)巡查,發現保護區內編號Y12區域中,有熟悉的身影佇立,是13隻黑面琵鷺回來了,推測可能原因是2016年1月24、25日霸王級寒流造成大量魚群死亡,黑面琵鷺只好從原來的主要覓食區分散覓食,而重新回到這片久違的濕地找吃的。

 A1區的分區編號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接著在「吃好逗相報」的情形下,A1區的黑面琵鷺在2018年2月14日被計算到有27隻,2019年3月7日有70隻,到今(2020)年2月16日則多達76隻,直到3月下旬還有19隻流連忘返的亞成鳥在此棲息。

 2019/01/23黑面琵鷺停棲A1區濕地 邱姿儀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019/01/29黑面琵鷺停棲A1區濕地 邱姿儀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019/02/05黑面琵鷺停棲A1區濕地 邱姿儀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019/02/28黑面琵鷺停棲A1區濕地 邱姿儀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019/03/03黑面琵鷺停棲A1區濕地 邱姿儀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由這現象可以推測黑面琵鷺逐漸熟悉A1棲地,把這裡當成生態庇護區及食源緩衝區,若A2區(北汕尾水鳥生態保護區)遇強風或嚴寒,黑面琵鷺可呼朋引伴到A1區躲避,因為這裡茂盛的紅樹林提供最佳遮風避雨的場域。而在2月底3月初前後,漁民開始「曬坪」(魚塭放水以日曬表土殺菌),各食源較為匱乏之際,黑面琵鷺可來此補充食物,養足體力以便北返繁殖地。 

 認真守護生態保護區的台江國家公園保育巡察員黃奕超(左)、邱姿儀

另外,在A1區的東北角落(安明路三段與科技五路交口),本來有臺南市東區扶輪社捐贈設立的賞鳥牆,供民眾賞鳥及阻隔民眾進入濕地,保護水鳥與環境資源之用。後因保護區內紅樹林增長遮蔽,觀賞不易,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改善工程。加高既有牆身成為2層高的賞鳥牆,並設置賞鳥平台,民眾可方便、 安全且居高臨下賞鳥、賞景。賞鳥牆身與平台連結固定,加固牆身抗風結構。施作以木構造為主,與既有景觀協調並減輕對環境干擾。木料為牡荊木,護木漆則採用耐紫外線且無毒者。

 改善後的賞鳥牆

 賞鳥框

 紅樹林與濕地景觀  

以上A1區濕地環境的營造與改善過程,是公私合作,長期累積眾人努力的成果,也看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在經營管理轄內生態保護區的用心。 

台江國家公園「鹿耳門鷸鴴科生態保護區」,屬於國家公園分區的「生態保護區」,一般遊客不能進入,但可以在外圍如科技五路堤岸上或安明路賞鳥牆就很方便賞鳥與賞景,無須進入濕地,而現階段只開放學術研究調查的採集證申請。  

2020/07/05讀者來函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翁義聰教授來函,針對本文有很多指正,感謝翁教授說明一些外人不清楚的歷史源由及歷程細節,並更正錯誤之處,底下是翁教授來函全文,請參考:(為保留來函原貌,以圖片形式呈現。)

延伸閱讀

台江國家公園生態友善棲地營造成效良好並持續擴大參與面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自立建置VR全景影音導覽解說與電子書庫網站

台江國家公園網仔寮汕無障礙步道讓人親近沙洲,方便好行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賣店商品具公益性與在地特色 

金門國家公園栗喉蜂虎營巢地復育成效卓著—慈湖三角堡篇

金門國家公園民宿好看好玩~公部門協助聚落活化的範例

金門國家公園2019年新景點—船型堡

金門國家公園栗喉蜂虎營巢地復育成效卓著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努力復育武陵廢耕地森林生態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輔導友善農業農戶芳彬茶園參觀記(影片與相片)

墾丁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遊相關管理機制概覽

墾丁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遊發展過程與現況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西吉嶼風光,兼談西吉嶼所謂「藍洞」不該稱為「藍洞」(相片)

本網誌「生態保育」、「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導覽解說」、「旅遊地經管理」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