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偏鄉如何發展生態旅遊


 

前言:

一位中國大陸偏鄉的年輕人,寫信問說他的家鄉該怎樣發展生態旅遊,我於是花了一些時間寫了回應給他,我想這應該是中國偏鄉想要發展生態旅遊的一個簡單通論(不嚴謹且非學術性),故不揣淺陋,野人獻曝於此,敬請指教。

以下為問答內容:

大陸年輕人:賴老師,有幾個問題想向您請教,您覺得我們OO發展生態旅遊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是資源?還是文化?中國類似的資源很多,歷史文化底蘊也不深,我們怎麼和其他地方比,尤其是我們基礎太差(地方財政收入幾乎沒有),基礎設施也跟不上。作為保護部門我們如何引導社區居民發展生態旅遊(我們住民的素質不高),基礎設施跟不上則企業不願意來投資。政府部門也有旅遊規劃,但由於資金跟不上,都沒怎麼做。企業出錢建設了一些,但感覺做得太高大上,跟本地的環境有些不相符。現在我有個想法,作為保護部門,主要負責生態旅遊,現階段我們實際上也沒有開展生態旅遊,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基礎的工作,為以後生態旅遊的發展打好基礎,老師能不能給一些這方面的意見建議和參考的資料。萬分感謝。

XX:你這是大哉問,比高考題目還難!(註:大陸所稱的「高考」是大學入學考試)

就我一個曾經造訪OO的外地人,OO在中國大陸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環境特性,充滿了人文與山水風情,自然、純樸、粗獷、原真、多樣,這就是OO發展生態旅遊最大的優勢。對我這種喜歡「原生態」的人來說,我是很喜歡OO的,如果不是路途遙遠,如果這種地方是在台灣,我會常去的。

OO是中國的窮鄉僻壤,政府與企業資源本來就不會特別青睞(因為投資效益無法立現),雖然政府這些年來大力扶貧,投注很多經費在改善人民生活,也頗有績效,但在風光的造鎮起屋樣板之後,地方脫貧邁向小康甚至富裕能否代代相傳,牽涉人民一技之長的培養、就業機會的創造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否落實執行。不過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奠基工作是教育,台灣在50-70年代教育紮根工作做得很好,提升了人民素質與技術能力,讓台灣很早脫貧並進步神速。不過經濟發展不只靠教育一途,還需有很多配套,尤其政策及相關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建設,都是關鍵力量,但非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暫此打住。

我們要談的是OO如何發展生態旅遊,要談如何發展,就要先談為何要發展生態旅遊。

聯合國第65屆大會於2010年12月20日作出「促進生態旅遊以消除貧窮和保護環境」的決議,這項決議讓世界各國及各主要旅遊組織更積極推展生態旅遊,因為世界公認生態旅遊可以是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政策工具與產業。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則指出生態旅遊為生物多樣性及自然地區的保育、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創造了良好契機,如果謹慎地建構,並有良好地管理與嚴格地管控,生態旅遊會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國際上已經認定生態旅遊可以兼顧保護生態環境、維續自然資源、傳承在地文化、促進民生經濟、創造社會福祉,在經濟面、環境面與社會面都能照顧到的一種產業,並且可持續發展。

基於以上簡述理由,OO就是一個可以並應該積極推動生態旅遊的區塊,以輔導、培力生態旅遊產業鍊方式帶動旅遊基礎環境的建構,包括生產(如友善環境耕作或製作)與服務環境的整備、社區居民的共識凝聚、生態旅遊資源(人文、自然、產業)的調查盤點及明智利用、業者服務能力培養與品質的提升、區別於一般大眾旅遊的遊程規劃與操作規範、生態旅遊產業鍊的經營管理機制(包含經營管理人才養成、經營管理制度、帳務處理方法、利益分配機能、監督考核……)、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作為、行銷宣傳等有關生態旅遊發展的配套措施,才有可能讓OO成為實踐生態旅遊理想並符合世界規範的生態旅遊景區。

台灣在這方面有很多成熟的操作經驗與成功案例,不過台灣生態旅遊景點範圍都沒有OO這麼大,且範例都以社區為主。這也是我要建議OO若想以推展生態旅遊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不宜一下子全面推動(應該也沒這樣的能量),最好先選定一處社區(村落)或數個社區聚集的小區塊,集中你們可以提供的資源,全力輔導與建置,造就一處亮眼的生態旅遊案例景點後,再如法炮製,以成功經驗套到其他社區(或區塊)但因應各地民情與環境現況而有所調整,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形成生態旅遊網絡,則壯大的OO生態旅遊產業鍊(提供吃的、提供住的、提供行的、提供導覽解說的、提供特產紀念品的、提供體驗的、行銷與集結遊客的旅行社……)將有效帶動整區的經濟發展,又能不破壞環境,保住OO獨特的青山綠水。

生態旅遊不是暴利行業,無法讓經營者立刻發大財,每晚抱著金山銀山睡覺,但它是勞力與智力密集的產業,是機器與所謂AI(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工作。如果遊程具有吸引力且服務到位,地方有了常態的生態旅遊生意,因一個旅次要靠眾多服務能量完成,這可以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在鄉營生,也可讓年長者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智慧或文化遺產,是一種細水長流、享受工作、賺錢有尊嚴的生活方式,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註解!

如果你與領導們能到台灣參訪,實地深入見學社區營造生態旅遊的成功案例,相信這會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參考,我很樂意協助安排。

至於資料方面,我「賴鵬智的野FUN特區」網誌的「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有非常多相關生態旅遊的論述與案例,是華人世界透過中文了解及學習生態旅遊的一個重要管道,如果你可以設法點閱(我的網誌在大陸好像無法點進),相信助益會很大。

延伸閱讀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及其出處)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

全球生態旅遊聯盟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

生態旅遊的外在與內涵

怎樣的遊程可以稱為生態旅遊遊程

台灣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形塑的幾項特色

韓國生態旅遊標準 Korean Ecotourism Standard 中英對照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世界保育大會決議強化生態旅遊標準(中英對照)

聯合國65屆大會決議促進生態旅遊以消除貧窮和保護環境(中英對照)

Ecotourism名詞是誰先用的

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的三個法寶:政策、認證與特許(中英對照)

大陸生態旅遊觀念偏差

2002國際生態旅遊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中文版

生態旅遊的六大難題

生態旅遊操作實務注意事項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4 則留言

  1. 生態旅遊不是只有透過解說人員帶觀光客去看動植物而已。。。

    要進一步將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觀念傳遞給遊客,並做到照顧環境和社區,才是生態旅遊的真正目的。

    所以,除了認識環境資源外,社區的整體發展和居民的各種行為,能否友善環境?!(減廢、友善農業等)

    利用了環境資源和社區的歷史人文賺錢了,就要回饋它。

    透過調查監測和巡守來守護資源,回饋環境提供了一個賺錢的機會。

    建立回饋金制度,幫助社區弱勢,回饋社區作為一個旅遊的場域。

    從事生態旅遊不會變暴發戶,但是會是踏實的幸福人生!

  2. 我心目中的生態旅遊是精緻的,讓參與者可以深深體驗在地的生態之美,讓在地解說有尊嚴的有價值的分享家鄉之美,是互利與共益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