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真實」的生態旅遊-陳永松撰

本文轉載自國家公園季刊 2025年秋季號

文、圖/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陳永松(部分口述由楊越涵進行整理)

生態旅遊是一種含括自然、文化、知性、感性的觀光旅遊方式,透過生態旅遊除了可以享受大自然野趣與歷史人文知識外,亦可以同時達成繁榮地方經濟、維護旅遊地傳統部落文化、凝聚社區意識,保育自然生態與永續利用觀光資源的多元價值。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數據,1983年生態旅遊在全球僅創造了44億美元的收入,自1990年以來,生態旅遊市場的價值每年成長率更達20-30%。

以自然風光和生態旅遊為賣點的哥斯大黎加為例,2017年其生態旅遊業年產值為19.2億美元,占該國GDP的5.8%,是中美洲地區造訪遊客最多的國家,展現出生態旅遊在經濟、環境、地方之間取得平衡的可能性。

2022年黃石公園多處道路遭到暴漲的河水沖毀,讓人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迫在眉睫
生態旅遊除了體驗在地自然與人文,更重要的是將正面影響回饋給在地居民與社區(圖為菲律賓獨特的漁船兼遊艇)

 

氣候變遷不僅影響櫻花的開花時間,也使紀念碑受損速度加劇(圖為美國國家公園署管理的華盛頓紀念碑)
哥斯大黎加以茂密的熱帶雨林、多座活火山、美麗的海灘以及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而聞名/miroslav_1提供(iStock)

 

全球疫情後,生態旅遊成亮點

2013年,世界旅行和旅遊理事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 WTTC)的一項研究估計,生態旅遊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為770億美元,創造了110萬個就業機會。到了2022年全球生態旅遊市場規模估計為1959億美元,遠較2013年多了千億美元的產值。依此趨勢預計到2032年將達到6,562億美元左右,2023年至2032年的預測期間複合年增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為12.9%。

然而全球COVID-19疫情危機暴露出,在這個充滿活力且不可預測的世界中,旅遊業以及依賴旅遊業的數以百萬計的員工和家庭會遭受多麼嚴重的打擊,不過,人類對旅行和新體驗的渴望似乎肯定會持續下去。具體來說,遊客對真實的在地體驗需求仍然強勁,這種需求為私營和公共部門提供了利用生態旅遊業造福熱門旅遊地及其周邊地區的當地社區的絕佳機會。

2023年作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簡稱TEA)理監事會成員,前往菲律賓參加首屆國際生態旅遊展(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Travel Mart, IETM),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全球綠色旅遊展,總共有來自24個亞洲國家以及美國、澳洲、紐西蘭和哥斯達黎加的生態旅遊參與者和倡導者與會,提供彼此跨文化學習和交流的絕佳機會。

主辦方更強調:「通過舉辦 IETM 2023,我們希望藉由促進更為綠色和具有生物多樣性意識的旅遊業來幫助推動該地區的穩健經濟復甦,我們看到了當地社區更多參與、賦予當地文化權力以及增強永續性和連續性的機會。」

加州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變得更熱、更乾燥, 威脅沙漠荒地及其文化延續
拜訪菲律賓時划雙人獨木舟穿梭在紅樹林間(郭育任 攝)

 

為防止歷史建物遭野火焚毀,於野火季節前為建物包覆防火材料
國際生態旅遊展(IETM)現場的原住民攤位

 

為防止歷史建物遭野火焚毀,於野火季節前為建物包覆防火材料
展場設置菲律賓的傳統休憩涼亭

 

成為一位負責任的遊客

來自不丹永續旅遊協會(Bhutan Sustainable Tourism Society)的Pema Choden Tenzin的分享讓人印象深刻,藉「是什麼讓旅行更難忘(What makes travel more memorable)」此一主題,說明她在不丹如何有意識地讓旅人提升到「自覺旅行(Conscious travel)」的階段(自覺旅行意指遊客清楚地認知到,自身行為對旅遊地所在的影響,並致力於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衝擊及提高旅遊地的淨收益)。她也和自然保護部門合作,如與森林與公園服務部的護林員一起保護不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有意識地將友善環境旅遊與不丹的生物多樣性寶藏結合起來。除了不丹政府每日向遊客收取旅遊稅以控制旅遊人數,並要求旅行社必須遵守每日最低消費規定,確保旅遊業為其公民創造價值外,不丹永續旅遊協會也透過為所有旅遊合作夥伴和利害關係人創建一個共同平臺,共同探討、分享和支持著永續旅遊業的發展。

其實生態旅遊和永續旅遊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都強調在旅遊過程中對環境和社會都應具有負責任的態度。生態旅遊較強調環境/生態保護與社區福祉,而永續旅遊則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進一步強調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永續性,兩者重點都在於確保旅遊業對當地和全球的長遠利益。

加州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變得更熱、更乾燥, 威脅沙漠荒地及其文化延續
不丹雖然收取高額的旅遊稅,但外國遊客們仍趨之若鶩/UlyssePixel提供(iStock)

 

為防止歷史建物遭野火焚毀,於野火季節前為建物包覆防火材料
不丹政府努力確保旅遊的效益能回饋給國民和環境/Kateryna Mashkevych 提供(iStock)

 

支撐永續旅遊的四大支柱

「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 GSTC)制定永續旅遊目的地準則,為致力永續發展的旅行目的地提供基本指南,也協助遊客找到可信任的永續旅遊目的地。

1.永續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 強調有效的永續經營管理,從制定明確的永續目標和策略開始,確保當地社區、員工和遊客都能了解並實踐永續作為。

2.社會與經濟利益(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透過需支持當地社區發展,和促進在地經濟利益,將在地社區的經濟利益最大化,並盡可能減少對社區的負面影響。

3.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尊重和保護當地的歷史遺跡、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並藉此創造遊客體驗,提升遊客對當地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4.環境( Environment)─ 透過資源管理、減少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官方網站

旅途中的美好與不美好

生態旅遊中,最讓人著迷的莫過於進入社區、部落,由當地人做導覽,並與他們互動,例如到蒙古國拜訪遊牧民族時,才了解他們看待「財產」的方式,和農耕民族相當不同;又例如拜訪較保持原始生活的部落時,就會發現「分享」對於維繫部落存續多麼重要,一個人無法生存,整個部落會一起來養育孩子。許多傳統的智慧、對待自然的態度等,讓我們重新思索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環境的關係,這種獲得感動、引發思考的過程,是一般蜻蜓點水式的旅行難以體會到的。

生態旅遊另一個特色,是我們也會看到旅途中不美好的一面,相較被旅行社直接帶往各個景點,在生態旅遊中更能看到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例如今年TEA協會成員前往印尼東加里曼丹省,便看見因上游過度開發導致下游河水黃濁不堪,又或者是為了種植棕櫚樹,將整個山頭砍得光禿一片。這些美好與不美好,都只有透過「慢」才能體驗,這也是生態旅遊的重要特色,想經營生態旅遊絕不能求快,一快就什麼都沒有了。

黃石公園導入無人駕駛電動車作為遊園車
旅途中與在地居民互動,是生態旅遊最迷人的魅力之一(郭育任 攝)

 

提供加水站鼓勵遊客自帶瓶罐裝取自然泉水
2025印尼行在東加里曼丹與鯨鯊共游

 

製作動畫影片介紹《氣候變遷因應策略》的內涵,促進更多人參與其中
把腳步慢下來,才能感受當地的生活與背後的文化

 

[影片]介紹《氣候變遷因應策略》
2025印尼行目睹下游的河水因上游過度開發而黃濁一片

旅遊為永續帶來新契機

未來的挑戰,是具不同特色的在地社區如何設計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體驗,不僅為遊客提供溫暖、熱情、鼓舞人心的體驗,而且還能為業者/社區帶來利潤,同時優化當地效益並管理負面的社會和環境影響。幸運的是,在過去的20年裡,旅遊發展和相關專業人士已經學會如何與當地社區、企業和利益相關者有效合作,以累積培養個人及社區能力,促進相互理解,並為遊客和社區成員打造積極的生命體驗。

生態旅遊在提高旅遊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這個氣候危機的時代。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後的生態旅遊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要平衡自然保護、文化,又要賦予當地社區重新設置、恢復和提高旅遊和治理條件的能力,同時要積極適應氣候變化。未來應藉由具有全球永續旅遊標準和實踐的生態旅遊,改善旅遊目的地的生態量能和解決在地社區的社會問題,以創造永續和諧的未來。

延伸閱讀:

初訪蒙古共和國(外蒙古)巡禮,兼記亞洲生態旅遊聯盟半年會-陳永松撰

後疫情時代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契機-「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側記-陳永松撰

2018亞洲生態旅遊聯盟年會暨GSTC永續旅遊認證工作坊側記-陳永松撰

前瞻經濟應積極向外推動國際生態旅遊—「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側記-陳永松撰

結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推動友善農業旅遊-陳永松撰

Ecotourism名詞是誰先用的

生態旅遊的外在與內涵

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的三個法寶:政策、認證與特許(中英對照)

怎樣的遊程可以稱為生態旅遊遊程

生態旅遊操作實務注意事項

生態旅遊,一種矛盾的協調

生態旅遊的六大難題

話說從頭-臺灣生態旅遊協會20年前的誕生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2015年新定義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及其出處)

推介生態旅遊新書——顏绮蓮博士著《生態旅遊理論與實務》

全球生態旅遊聯盟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中英對照)

台灣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形塑的幾項特色

韓國生態旅遊標準 Korean Ecotourism Standard 中英對照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世界保育大會決議強化生態旅遊標準(中英對照)

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STC發布第二版永續旅遊目的地準則-20200114

墾丁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遊發展過程與現況 

墾丁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遊相關管理機制概覽

IUCN刊登墾丁國家公園與社頂部落合作保護區管理的案例(中英對照)

墾丁社頂是公私合推生態旅遊的範例

人與生物圈雜誌刊登賴鵬智文章《台灣生態旅遊新典範—鰲鼓濕地》

山即是心—生態旅遊的精髓-王鑫老師文章

【歷史回顧】嚴長壽說台灣觀光一味抄襲和缺乏大格局

《2025旅遊趨勢報告:打造更美好的觀光藍圖》摘譯

線上旅行社 Trip.com《2024 年永續旅遊消費者報告》摘譯

2024年綠色旅宿趨勢報告摘譯(中英對照)

生成式人工智慧正重塑旅遊業:機遇、挑戰與未來展望

【歷史回顧】生態旅遊嚴重衝擊野生動物

全球首個超限旅遊指數(Overtourism Index)衡量熱門景點超限旅遊程度(中英對照)

2002國際生態旅遊年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中文版

歡迎點閱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通論、「旅遊地經營管理、「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導覽解說」、「王鑫老師文章專輯」、社頂生態旅遊地特寫」、「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