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車」是逃避已久的話題,因為台車雖是簡易型車輛,說起來卻很複雜!
(一)、如果您問的是林業體系在山林間軌道上,運送木材的台車:
雖然各林場使用台車形制稍有差異,方式也不同,但樣式相差不多,以下圖為例是「運木材台車」與索道配合情形。木瓜山事業區的哈崙,由五條索道及林間軌道構成運輸線,圖片是位於五號索道的著點,前方的台車隨木材而下,前方的工人正將其車輪對準軌道,後方工人則推來空台車,準備承接木材的後端,在最右方軌道上停放一輛空台車。
圖片來源: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陳阿興提供,攝於民國70年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至於在太平山或八仙山,使用堀田式索道時,「一臺」台車,是指由兩輛臺車所構成,兩輛台車與木材一齊抵達著點,與哈崙的方式略微不同。
下圖:這是最經典的堀田式索道作業情形,原木與前後兩部台車,同時從索道發送點滑下,到著點時直接進入軌道。圖片來源:八仙山林場,山林悠遊網。
這一類台車,或是無動力設備,利用坡度差下滑運送原木,或是編組成列車後,以小型機關車牽引拉行。
下圖:裝載於臺車上的木材 圖片來源:太平山開發系列報導(三),春雷
阿里山是否有類似上述的運木材「台車」呢?阿里山上也有使用手推台車,但很遺憾未能找到運木台車樣式之相關資料,無法就阿里山的台車與太平山或八仙山等其它林場的台車比較。例如下面表格中,是民國45年的鐵公路狀況,台車路有塔山至11.332K,新高口至石水山等兩段。足資證明阿里山也有使用台車運材,只是尚未發現此台車是何種樣式。資料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近藤勇在《臺灣之伐木工程》一書內如是說:「阿里山線全線坡度都很大,而運送木材又巨大,故一定要裝上可貫通整個列車的空氣制動裝置……以防止危險……」,因此阿里山的材丁車、材戊車相當於其他林場的台車,只是阿里山配備較豪華,每輛材車都有直通式氣軔,司機可直接操作剎車;而台車通常僅有手動式的剎車,有些甚至沒有,若有Monocock式剎車,就很難能可貴了。
(二)、如果您問的是在製材所內運作的台車
由上敘述可知,阿里山林場在「山區」,可能無類似太平山或哈崙的台車,但是在嘉義製材所內,卻有使用台車,只是此台車與彼台車相差甚大,製材所在廠區內鋪設有縱橫交錯的「軌道」輸送成品及原料,有搬運製品的台車,也有專門搬運原木的台車,此兩種與「山區」使用的台車,結構與運作方式截然不同。
下圖:第二製材工場(現今秀泰影城)因向民間木材商七人組(其中之一為嘉義木材商趙石君,參閱2018/09/07嘉義檜木林業漫談),借用之原木專用搬運台車被索回,呈請上級速撥發,以利作業。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三)、如果您問的是穿梭於鐵路上,道班工使用的台車:
以鐵道維護、巡視為目的的台車,有官方版也有民間版,官方版如下圖,為即將成為絕響的林鐵處台車。阿里山林鐵處的台車,將更新為以昇陽72V鋰電池驅動,附有遮雨棚,雙剎車系統的台車,是阿里山鐵路首批「電動車」。
下圖是道班工使用的台車,攝於2023年林鐵處吳明翰管理師,與林鐵處志工隊前任郭秀芳隊長、李銘鐘副隊長,探勘規劃志工多元旅運服務行程。
由於山區缺乏道路,因此常有對林業鐵道揩油的情形,有些是獲得林務單位同意,例如伐木或工程包商自製的台車,有些則是沿途聚落居民,未經同意私製運送貨物的台車,其樣式就五花八門,動力型式有人力或內燃機兩種。
下圖:山老鼠盜伐用的無動力台車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下圖:居住山區缺乏道路場所的居民,會私製台車作為交通工具,此為於第一分道附近查獲,裝有內燃機動力的私製台車。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四)、如果您問的是日據時期,縱橫台灣各地,高峰期總長為1604.2公里(陳家豪,台灣史研究,104),以人力推動的「輕便軌道」,或稱為手押台車、後押台車:
日據時期的軌道運輸,官方有稱為局線(總督府交通局)的鐵道,例如縱貫線,或是官方經營的產業鐵道,例如阿里山鐵路。民間則有私設鐵道及糖業、鹽、礦等鐵道,這些都是以有動力的機關車,例如蒸汽機車、汽油車等等牽引運轉。另一種則是不被稱為「鐵道」的軌道運輸。
依據《台灣鐵道讀本》(渡部慶之進,1939,東京,春秋社)所述,「鐵道」專指「以瓦斯、或蒸氣,或以電氣為動力」之列車行駛的路線;「軌道」則指「鋪設軌條以供一般交通運輸之用的設備」,又稱「人車鐵道」、臺人一般稱為「台車線」、「手押軌道」等。
下圖:渡部慶之進所著《台灣鐵道讀本》之封面 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有發行中文譯本
若要說清楚這一類「台車」,那可得花上一些時間!在此僅能簡約說明。
台灣地區的輕便軌道資料,以桃園客運保存最為詳盡完整,是學者研究時參考的寶庫。坊間也有專攻此門的鐵道迷編著書籍,以嘉義地區而言,前前後後被找出來的輕便軌道,不下十條之多。
輕便軌道其實是日本軍方率先引進,有一張日軍進攻嘉義城圖,即標誌有當時鋪設的軍事用輕便軌道,因小弟迷糊找不到該圖,無法分享之,不過有一張1906年日本的台灣陸軍經理部長田中三郎,繪製的嘉義停車場附近輕便軌道綫路圖,軍用的輕便軌道遍,除遍佈於嘉義市舊城區,尚有至八掌溪取水口的路線,應是取用飲用水之用。
下圖:迥異於進攻嘉義時,在城外僅一條簡易輕便軌道,在尚無現代運輸道路之際,日本軍方於城內鋪設輕便軌道網(因圖面大分為兩張呈現)。圖片來源: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當時縱貫線尚未通車,日本陸軍運輸部,不但在各重要城市設有輕便軌道網,且基於日俄戰爭期間軍需品運送需要,興建「軍用速成線」替代縱貫線,例如下圖即是軍用速成線在大安溪附近的螺旋線軌道,比獨立山螺旋線還早,堪稱是台灣最早的螺旋線。圖片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這些軍用軌道,後來成為台灣輕便軌道數量大爆發的基礎,這一種輕便軌道是以人力推送台車,運送旅客或是貨物,下圖是十年前在大溪百吉隧道所拍攝,早期角板山線的台車仿製品,因為四根金屬柱不夠逼真,真正的台車,這四根是木頭。
這一類台車,曾經也是台灣交通主流,嘉義聞人林玉書,在1900年考取台北醫學校(今之台大醫學院),要到學校就讀的旅程,是先坐輕便軌道的台車到台南,再從安平搭船,經由澎湖於基隆上岸,轉搭火車至台北。(嘉義市政五周年紀念誌第47頁)。
下圖:林玉書前往台北時,到台南所搭乘的台車應與下圖類似。嘉義郊外臺車行駛情景 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三輯》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對台車感興趣的先進,因下面這張老照片,好奇此類台車是否也存在於林業作業體系中,截至目前尚未發現。
總而言之,台車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所以要視您感興趣的類別,提供資料供參酌,若要全部涵蓋,那資料的量體可不小喔!
倒是阿里山鐵路並不單純,很多人都以為此是一條由林業轉型觀光的鐵路,其實她除本業外,也有不少斜槓,譬如在盧厝與糖鐵交會,在鹿麻產與輕軌交會,2025年9月中與10月初要向林鐵處志工先進報告「浸浴在淡芭菰與糖蜜的車站」,屆時再挪用一些時間,來談談此類台車。
下圖:臺車の旅 圖片來源:台灣鐵道旅行案內,鐵道部編,東亞旅行社,1942
作者簡介:
王弘明老師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以及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資深志工,學識飽滿,文武全才,對阿里山林業及鐵路文史尤有涉獵,是一部活字典。而過往一些謬誤說法或資料解讀,在他深入探討後常有進一步的更正,對幫助阿里山與林鐵解說內容正確性的提升,貢獻良多。
他經常在 Line 群組中提供阿里山林業及林鐵的史實再發現或更正,或是提供導覽解說的正確素材,為了讓更多旅行業領團人員(帶國旅團)或導遊(帶外國旅客團),以及相關解說員不再以訛傳訛,感謝他慨允,讓我可以擷取他的文章放在 賴鵬智的野 FUN 特區 部落格「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專欄裡,分享知識。
延伸閱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式建築的櫛引、青海波、下麻苧-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業鐵路「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是同一條路線-王弘明撰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2006年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社區志工導覽訓練解說資源調查報告掃描檔,兼談我訓練解說員的基本理念
本網誌「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導覽解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解說員訓練」專欄各文